離開黃塘北江段,繼續(xù)沿江南下,便到了三江匯聚的地方———三水河口鎮(zhèn)。河口處在三江交匯點,是廣州通往粵西、廣西交通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沿著河口鎮(zhèn)北江邊的河道開出幾公里,遠遠就看見了上百條連家船漂浮在近河邊。河邊有處天然小平洲,島上還有處指示牌,標著水道的里程,西江、東江、東平水道在此匯合,發(fā)散流入海洋,小范圍意義上的珠江三角洲應該就是在此開始形成。
竹竿制成便橋供出入
這里有三水最大、最穩(wěn)定的疍民部落,聚集的船只上百條,相比樂平鎮(zhèn)的黃塘北江段的疍民聚居地顯得有序多了。船只在岸邊一字排開,整齊劃一,連綿一片,一眼望過去很壯觀,不少疍民的船只一艘連著一艘,相互之間還可以用木板連著,可以像串門一樣走動。
河口鎮(zhèn)的疍民還有處景致頗為特別,他們在岸邊釘了很多竹竿,兩根竹竿交叉成一個架子,架子與架子之間放上粗的竹子搭成便橋,用粗粗的草繩綁上。基本上每條岸邊的連家船的船頭處就接著這樣一座便橋,疍家人平時出入就是靠用竹竿搭成的便橋,他們非常熟悉這些橋梁,走在上面健步如飛,平衡感超強。
漲潮便是上班時間
思賢窖匯西北兩江巨流,也是打魚的好地方,河鮮種類比較多。中午過后正是漲潮時候,一戶漁家搖船出去撒網(wǎng),我們跟在其后。朋友說,漲潮對疍民來說,就是上班時間到了,F(xiàn)在的條件不比往常,幾天沒有收獲也是常有的事,所以一漲潮都要出去。
只見他們追魚撒網(wǎng)非常熟練,過了一會,撈上來不少東西,剔除其中的垃圾及鐵塊等物品,河鮮大多數(shù)是蜆子、蝦,也有一點淡水魚,但都比較小。朋友說,不管撈上來的魚多小,這些疍民都舍不得自己吃,全都拿去換錢買米買菜。
岸邊偶見“水上騎樓”
這里的岸邊隨意地用竹子、木頭搭起幾個窩棚,下面架空,造型類似騎樓,但是比騎樓簡陋很多,有專家稱這種建筑的俗稱應該為“棚柵建筑”,但是我們覺得用“水上騎樓”來形容更為形象。
平常都是奶奶或姥姥與小孩居住其中,但是現(xiàn)如今非常少了。以前還多一點,因為男人駕船出去捕魚,女人與孩子就留在岸上,他們沒有房子,就在岸邊搭建簡易的水上騎樓居住。聽說以往很受欺負,常有些當?shù)氐牡仄弥臣夷腥顺鋈ゲ遏~的時候去欺負該家婦女,現(xiàn)在這種情況應該沒有了。
聯(lián)游推薦:
廣三鐵路河口站為粵現(xiàn)存最早火車站
早在一百年前,三水就有火車了,廣三鐵路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而位于西南河口的河口站是目前廣東保留下來的最早的火車站。
根據(jù)記載,廣三鐵路由美國合興公司投資修建,1903年全線通車,河口站是廣三鐵路的終點站。在當時,粵西一帶還未有公路,河口站是重要的運輸中轉站。那個時候,三水也未有公路,陸上運輸就靠火車了,坐火車還很便宜。那時的三水南站到處都是人,候車室里、月臺上、車站里滿滿的都是人。
現(xiàn)在三水站至三水南站這段長度約5.25公里的鐵路人丁非常稀少,只有少數(shù)的貨運火車偶爾經(jīng)過。
沿西河路往河口方向前行幾分鐘,鐵路路軌逐漸映入眼簾,三水南站歷經(jīng)百年歲月,如今被隱藏在路邊兩排茂密的大樹背后。這里有棟兩層樓高的黃色建筑就是當時站務辦公所在地,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車站建筑。
現(xiàn)在它是三水火車站的貨運站,主要用于到發(fā)貨物的裝卸。這個百年火車站的歷史價值已遠遠超過它的使用價值。(文:蔡賢麗。圖:李國平)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