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北江河口鎮(zhèn)的水道灣里,閃閃漁火明滅可見。遠遠望去,人影婆娑,讓人感到那里的重重心事。遙望這片廣東珠江三角洲最后的疍民部落,久久不語。眼前的疍民曾經(jīng)作為一個幾百萬人丁的龐大水族,在城市繁華進展中卻日薄西山,行將消亡。
廣州珠江曾停靠大量疍家船
珠三角的疍民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特殊群體,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廣州與中山的疍民部落群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們地無一分上無片瓦,四處漂泊,祖祖輩輩以船為家、打魚為生。
我們從一些歷史圖片中可以看到,上世紀30年代以前,廣州的珠江河面,從大沙頭到沙面這一帶,近一半都?恐D民的連家船,直到建國后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逐步上岸居住,但仍然有不少疍民居住在珠江河面。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發(fā)二沙島,作為珠江原地居民的疍民被迫遷出,今天廣州的珠江兩岸再也看不到疍家船,連片的引人注目的高層建筑向人們宣示,這是一個非富則貴的區(qū)域。
珠三角疍家聚集地現(xiàn)集中于三水
中山也是如此。日子流逝中,疍民隨潮而溯,慢慢地只有在三水一帶還能看到聚居水上的疍民。沿著水道走遍番禺、順德、中山、臺山、陽江、珠海、深圳、廣州考察,最后幾乎可以斷定,珠三角最后的疍家部落群,就在三水的河口鎮(zhèn)、樂平鎮(zhèn)、蘆苞鎮(zhèn)與大塘鎮(zhèn)這四個地方。他們除了聚居的河道不同外,生活上看不出有多少不同的地方,如同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一樣。
三江匯流水質(zhì)良好適合安居樂業(yè)
為什么三水這里還能找到疍民的聚居群?這還是有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珠江水系的三條大江西江、北江、綏江在三水思賢滘天然水道匯合,珠江三角洲最早形成沖積平原的地方,就是這一帶,珠三角洲起源可謂從三水這里開始。
目前而言,珠三角地區(qū)也就剩下北江這一帶水質(zhì)尚可,疍民離不開水,他們祖祖輩輩以船為家,打魚為生,依傍市鎮(zhèn)而生存。而三水這一代,自古就是珠三角疍民聚集的區(qū)域之一。三水“水”資源十分豐富,三江匯流環(huán)三水,水質(zhì)較清,河鮮在此也比較豐富,北江及其支流、西南涌、蘆苞涌、左岸涌等都是波平浪靜的小河灣,除了上岸謀生之外,這里適合疍民在此安居樂業(yè)。
追根溯源
漢初閩越消亡的遺民為疍民祖先
疍民,又稱“水上居民”,舊社會又有疍家、蛋家、蜑等稱呼。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卷三里記載:“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蛋也……!悲D民又曰“蜑民”!巴灐,古音延,今讀“但”,“蜑有三,一為魚蜑,善舉網(wǎng)垂綸;二為蠔蜑,善沒海取蠔;三為木蜑,善伐山取木。”疍家后來又有稱“艇家”的。他們自認為是漢族。
一天是水上,一世都是,那是脫不了的關系,這就是疍民。他們從何而來?這是一個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說清楚的問題。早期疍民“不諳文字,不記歲年”,鮮有內(nèi)部流傳的書面記錄,他們只知道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而外界史料也大多三言兩語,語焉不詳,其起源迄今學界仍是眾說紛紜,各種零散的說法莫衷一是。
現(xiàn)在學術界比較多的說法是,珠三角的疍族主群體源頭是漢初閩越消亡后流落山海的遺民,這些居水的古越遺民過著侶魚蝦、仗舟楫的生活,與畬同源。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