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博物館的展廳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人發(fā)明的竹蜻蜓。”在美國芝加哥航空博物館,第一張照片就是清代中國人在放風箏。風箏被西方人認為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但說到風箏,就不能不說老北京。
風箏據(jù)傳是墨子發(fā)明的,到唐代已用于軍事,五代時有風箏載人逃跑的記載,這不奇怪,6尺大的風箏足以帶人,60節(jié)的“龍頭蜈蚣”能帶2個人。到宋代,已有風箏畫譜。到明初,認為風箏可能給城外傳遞信息,甚至窺探皇城內(nèi)隱私,北京一度禁止放風箏。但到明后期和清代,北京風箏發(fā)展迅速,成了全國風箏的代表,在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六大傳統(tǒng)風箏產(chǎn)地中,一半以上是模仿北京風箏。
老北京風箏特點有三
首先是大,大風箏放飛有危險,回收難,適合北方,過去只有大戶人家才玩得起,因為要雇專業(yè)人員操作,特別是回收,要兩人使大木樁,利用杠桿原理一點一點捯,才能收回來。其次是畫工精,清代皇家也玩風箏,繪畫自然精益求精。第三是造型美,老北京人文薈萃,許多文人墨客也有此好,曹雪芹就曾扎風箏出售,他們在設(shè)計上不斷創(chuàng)新。
老北京風箏主要有兩大流派
一是“風箏哈”,代表作是大沙燕,一是“風箏金”,代表作是“黑鍋底”。
“風箏哈”的先祖本是瓦剌武將,“土木堡之變”后護送明英宗回京,留在中原,到哈國梁開始做風箏,已傳四代,當年梅蘭芳等就玩“風箏哈”,是北京著名的風箏品牌。
另一“風箏金”,叫金福中,滿人,原本在皇宮當差,后來專給宮廷做風箏,制作極為精良,即所謂“宮式本”,也向民間出售,但比較簡單,即所謂“民式本”,此派未有傳承。余下還有“風箏于”等,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風箏金”獨攬宮廷業(yè)務,在于他采用的是曹雪芹當年設(shè)計的風箏樣式,曹氏留下《南鷂北鳶考工志》,此書是否真實,尚有爭議,但據(jù)此書形成的“風箏曹”制作技藝確有獨到之處,比如可以模仿人在天空中走路,且能像鷹一樣直上直下,風箏講四門功夫,叫扎、糊、繪、放,“風箏曹”在放上頗有絕技,近于舞蹈,可惜傳人不多。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