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景點介紹
京西古道簡述
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區(qū)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為主線,連接了眾多支線,形成一個道路系統。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東分為北、中、南三線,分別從三家店、圈門、潭柘寺進山并會合于王平口。壯觀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會集,被稱為“過山總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麗、豐富的一個部分。王平古道兩側遺跡眾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馬致遠故居。漫步其中,讓人能觸摸到那歷經千年的厚重古風遺韻。
一條是西山大道,它從三家店起,向西經過琉璃渠村,翻越牛角嶺關城,再經過石古巖和色樹墳,到達王平,是最主要的一條道路了。
另一條從石景山區(qū)的麻峪出發(fā),經過大峪、圈門、天橋浮、官廳、峰口庵、黃石港,到達王平,被稱作玉河古道。它的名字源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時期,一位劉姓軍閥在此地私自設立玉河縣,而此道貫穿該縣的緣故。
第三條則是從門頭溝的新稱村出發(fā),經何各莊,翻紅廟嶺,過桑峪,最后到達潭柘寺的新潭古道。在歷史上,潭柘寺也是一個重要的產煤區(qū),所出產的煤碳大都經過這條道路運出去,供給京畿地區(qū)人民的生活之需。
京西古道淵源
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加之這里出產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于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qū),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阜成門是北京內城的西門,過去俗稱煤門,運煤的車馬均從此門進城。過去城門洞上還鑲嵌著一塊刻有梅花的漢白玉石,利用諧音作為標記。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來越大,僅靠阜成門進煤,已難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間,作為“水門”的西直門也開始大量進煤了。
出了阜成門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為出產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為老北平市郊第一個通電的村莊,于是第二年改村名為模式口。模式口一帶還是飼養(yǎng)駱駝最多的地方。老舍筆下的祥子正是因為被當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駱駝逃命才得了駱駝祥子的綽號。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從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遼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帶,因此它成了一個煤運集散地。所以明清時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為熱鬧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買賣、商鋪二百多家,其中僅煤廠就有二、三十家。
這里曾經是一所會館。當年出外經商的山西商人遠赴京城時每每路經這個繁鬧之地,于是明朝年間他們便集資修建了這所山西會館。
自西北蜿蜒而來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當年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個古渡口。早在明朝的萬歷年間,因為運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橋,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撥款30萬大洋,橫跨永定河修筑了這座由法國人設計的北京地區(qū)最早的洋灰橋。
跨過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腳下的琉璃之鄉(xiāng)。琉璃渠村明清時稱琉璃局。明朝初年,擴建京城、筑造宮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磚瓦,有一半產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城內的琉璃廠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這讓琉璃磚窯的爐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嶺地串起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關口王平口。這段從模式口到王平口32華里的古道被稱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關城之上,遠眺峰巒深處,隱沒于荊棘叢林中的千古驛道密如織網般地盡現眼前。
早年間,每到秋季,京城內外的有錢人家就開始忙著買牛套車,前往西山窯頭采買煤炭。
一般地,從“煤門”阜成門出城,徑直西去,便踏上了進入西山的大路。一路從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經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從模式口向西,經麻峪跨永定河過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相傳五代時期,有一個叫劉仁恭的軍閥在這里占山為王當了土皇上,他自行設置了玉河縣并劈山開道修了這條路,所以后人也將西山大路中道稱為玉河古道。
在這條古道的中段,有一個叫圈門的地方,以圈門為起頭兒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條13華里長的溝谷,于是當地人就稱這里為門頭溝,今天北京門頭溝區(qū)的名字便是由此而來。
圈門這個地方是因為這座帶券洞的過街樓而得名,這個過街樓就是門頭溝之門,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門頭口。
圈門可以說是京西煤業(yè)的發(fā)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話:家有一口粥,不上門頭溝,就是對到圈門一帶走窯而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