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螺寺
國家4A級景區(qū)、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懷柔城北4公里的紅螺山南麓。由北京東直門乘坐936路紅螺寺公交車直達。距北京市區(qū)約55公里,是一處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旅游景區(qū)。始建于東晉咸康四年(338),擴建于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tǒng)年間易名為“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傳說,俗稱“紅螺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的發(fā)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剎。在歷史上,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覺禪師和元代的云山禪師都曾主持過紅螺寺。我國佛教凈土宗的最后兩代祖師(第十二代祖師際醒大師和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 之說。
紅螺寺景區(qū)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已形成紅螺寺、觀音寺、五百羅漢園三個佛教文化區(qū)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qū)的景觀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該寺依山勢而建,北依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huán)水抱,古樹參天,藏風聚氣,又有“紅螺三絕景”點綴其間。古寺處于南北中軸線上的殿堂共四進,依次是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三圣殿西耳房為方丈院,東耳房為監(jiān)院。東廂配殿由里向外依次為千手觀音殿、伽蘭殿;西廂配殿由里向外依次為達摩殿、凈土宗祖師殿。中軸院外有東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高僧掩關(guān)及養(yǎng)老的退居寮。東跨院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接待來訪高僧貴賓的客堂。在這組建筑的東下坎,另有一個獨立的三進院落,為老僧養(yǎng)老的延壽堂。西跨院的西墻外是供養(yǎng)去世僧眾遺骨的普同堂。三門殿的前面是一溜長五丈的條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為廣長舌。紅螺寺別院——紅螺慧緣谷位于紅螺山西麓,距紅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遺址21處,現(xiàn)已修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人文景觀,并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國文化內(nèi)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補充和延伸。兩座寺院背依的紅螺山屬燕山余脈,一山雙峰,西峰海拔812.9米,東峰海拔811.9米,是紅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圍形成了一個冬暖夏涼、空氣濕潤的小氣候環(huán)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里始終雨量充沛,潮濕溫潤,有利于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許多極難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獨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這里樹林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許多鳥類和多種野生小動物隨處可見。
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黃櫨、五角楓、火炬等彩葉樹種,彩葉覆蓋面積達4000余畝。深秋的紅螺山,漫山紅葉,其間還有黃色的白蠟和墨綠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紅螺寺必賞景觀
御竹林:紅螺三絕景之一,元代云山禪師栽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帝曾來此賞竹。百萬桿翠竹四季長青,竹林曲經(jīng)宛如江南,是紅螺寺苑林的第一勝景 。
雌雄銀杏:紅螺三絕景之一,位于大雄寶殿月臺兩側(cè)。東雌西雄,樹高約30米,樹齡已逾千年。雄樹從根部生有一主桿十枝桿,有獨木成林之勢。雌雄銀杏四季觀賞皆有深趣,而以秋景最勝。
紫藤寄松:紅螺三絕景之一,位于三圣殿前。兩口古藤繞松而上,松棚遮蔭面積已達400平方米,每年5.1節(jié)前后藤蘿花花開繁盛,松藤默契之美,令人嘆為觀止。元代《紅螺山大明寺碑》中就有“微風夜聽金瑯鐺,諸天衛(wèi)法藤蘿傍”的記述,可見此景至少已有八百年的歷史。
五百羅漢園:坐落在寺院東千畝古松林中,占地20公頃,500尊羅漢雕像分10組,圍繞著中央的彌勒大佛。他們相貌、神態(tài)各異,與松林的幽雅蒼古互相襯托,共同營造出一種深邃神秘的文化氛圍。
觀音寺:位于紅螺山半山腰橡樹林中,位置高聳隱蔽,環(huán)境清靜幽爽。依山就勢建有山門殿、觀音殿、會乘殿三層殿宇,主供觀世音菩薩。
景區(qū)服務(wù)
每年活動:
4月-6月牡丹紫藤花節(jié)。
7月-9月避暑休閑游。
10月-11月觀菊賞葉。
正月初一至初六紅螺寺廟會。
幽谷神潭
國家3A級景區(qū)。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懷北鎮(zhèn)椴樹嶺村北,云蒙山南麓,距市區(qū)75公里。111國道從景區(qū)門前通過,從北京東直門乘936路公交車,轉(zhuǎn)至豐寧的長途車或在前門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乘旅游專線車都可到達。屬山岳型自然風景區(qū)。1994年8月向游人開放。
幽谷神潭自然風景區(qū)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谷長5公里。集“奇、幽、秀、美”于一體。景區(qū)大門有“幽谷神潭”4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書。由于奇特的山體構(gòu)造,并經(jīng)過多年的風雨侵蝕,景區(qū)內(nèi)形成了通天門、雷劈石、映月潭、子母龜、石人峰、蘑菇崖等景觀。在景區(qū)入口處有一方巨石,橫臥于兩塊直立的青石之上,這就是通天門。在距通天門約一公里處有一塊高約3米,周長10余米的白褐色巨石,巨石頂部有一道由石頂直通石底的裂縫,寬約8公分,這就是景區(qū)一大奇觀——雷劈石。解放前此地曾建有龍王廟。傳說古代大旱時,農(nóng)民抬著整豬、整羊到龍王廟求雨。有一年大旱,龍王命雷公電母興云造雨,雷劈石就是雷公電母在和旱魃作戰(zhàn)時,用利劍劈倒旱魃,也同時把這塊巨石劈成兩半。在南側(cè)山峰的一處僻靜地帶,溪流匯成一處深情潭,石壁上刻有“深情似水”四個大字。再經(jīng)過聞泉知魚潭、鷹嘴峰、映月潭等地,又有一塊巨石壁立于路旁,刻有篆書“洞天勝境”四字,此石為飛瀑的天然屏障。飛瀑由40余米高的山谷上飛瀉而下,在底部形成水面約100平方米、水深8米的深潭,相傳有一神龜鎮(zhèn)于潭底沙石之中,專司陰晴雨雪之事,早年間,方圓數(shù)百里百姓皆來求雨,每求必應(yīng),故曰“神潭”。這也是景區(qū)名字的來歷之一。每年4月份舉辦“植樹游園”活動;7-9月份舉辦“幽谷穿越”活動;10月份舉辦“金秋采摘”活動。
幽谷神潭必賞景觀
通天門、雷劈石、映月潭、子母龜、石人峰、蘑菇崖等景觀。
靈山
國家2A級景區(qū)。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清水鎮(zhèn),109國道可達。距北京市區(qū)約122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qū)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山岳型自然風景旅游景區(qū)。1994年開發(fā),1997年正式成立景區(qū)管理處。
游覽區(qū)面積25平方公里,四面環(huán)山,溝壑縱橫。北部主峰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第一高峰。登上靈山之巔可觀云海、賞日出、聞花香、聽林濤,分外愜意。氣候獨特,呈垂直分帶,從低至高依次為暖溫帶、溫帶、寒溫帶,冬季雪谷掛冰,春季繁花草榮,夏季碧野蔥蔥,秋季野果盈盈。植被垂直分布明顯,從下到上分別為人工林、山地落葉灌叢、山地常綠針葉林、山地落葉闊葉林和亞高山草甸帶。區(qū)內(nèi)植物資源豐富,在2平方公里草甸、3.3平方公里森林中生長著500多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國家重點保護的金蓮花、翠雀、黃芩等。靈山野生動物有1000余種,其中哺乳類26種,鳥類100余種。其中有保護動物牦牛、褐馬雞、野山羊、山雞、狍子、狐貍。由于高海拔,靈山景區(qū)溫度比北京市區(qū)低12℃左右,是消夏避暑的勝地。1997年靈山景區(qū)修建了高空索道,全長1548米,落差430米,只需25分鐘便可到達山頂。靈山景區(qū)主要特產(chǎn)有黃芩茶、野山榛、山蘑等。
靈山必賞景觀
景點有六郎山、白石門、石人看寶、斷帽巖、猴子觀山等。此外,有“小西藏”之稱的靈山景區(qū)每年7~9月舉行“西藏風情節(jié)”。在此期間,可以領(lǐng)略到藏族文化,觀看藏族歌舞,品味地道的藏族美食。
牦牛:由于靈山景區(qū)獨特的高原氣候,現(xiàn)有北京地區(qū)唯一一處牦牛群,共有牦牛200頭。
西藏風情節(jié):每年7~9月舉辦“西藏風情節(jié)”活動。在此期間,有藏族歌舞表演,西藏藝術(shù)品展覽,煨桑儀式,鍋莊舞會、篝火晚會活動。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