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15年中華彝族祭祖節(jié)、第五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jié)在大理巍山古城隆重開幕。
巍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詔國的發(fā)祥地、紅河發(fā)源地、茶馬古道重鎮(zhèn)、南方絲綢之路要沖、清代御封的文獻名邦,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巍山同時擁有中華彝族祭祖圣地、中國彝族打歌之鄉(xiāng)、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名小吃之鄉(xiāng)、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等多項桂冠。
“兩節(jié)”的如期舉辦,讓前來巍山的游客們不僅盡情品嘗到了近百種特色小吃,還近距離的觀禮到神圣的彝族祭祖?zhèn)鹘y儀式,吃與祭祖兩大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結合。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巍山古城——巍寶山正式成為了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27日上午的“兩節(jié)”開幕式和暨巍山古城—巍寶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授牌儀式結束后,下午還在巍寶山南詔土主廟舉行了祭祖活動。另外,3月25日至29日在巍山古城舉行了各類名小吃展示、“巍山名特優(yōu)產品”展銷、南詔養(yǎng)生宴、南詔博物館開館儀式等系列活動。
此次“兩節(jié)”以“尋根南詔•品味巍山”為主題,整個活動呈現了四個亮點“玩場”:
玩場一:百余種小吃集中挑戰(zhàn)你味蕾
最出名的巍山小吃恐怕要屬扒肉餌絲、一根面,即使是沒到過巍山也嘗過其中滋味,不過這兩樣只能算巍山小吃中的鳳毛麟角。據統計,巍山有名特小吃11個系列,91個品種。
巍山縣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因地處茶馬古道交通的要沖,自唐代以來商賈云集,本地也有許多從事馬幫運輸的鄉(xiāng)民,使得各地飲食文化在巍山交融薈萃,傳承發(fā)展數百年,形成了巍山味道多元、品種繁多的飲食文化。
巍山小吃節(jié)自2011年起開始舉辦,已連續(xù)舉辦五年。今年3月25日至29日巍山名特小吃、名特優(yōu)產品將集中在巍山古城展示。
過江餌絲、涮菜、米糕、蜜餞、涼蝦、卷粉、油粉、驢肉涼片、牛干巴……,從古城街頭吃到街尾,這絕對是2015年吃貨不容錯過的第一場盛宴。
玩場二:觀禮中華彝族祭祖
每年中華彝族祭祖節(jié)期間,都會有來自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數以萬計的彝族同胞前來巍山認祖歸宗。這是為什么呢?
巍山是紅河的發(fā)源地,是南詔國的發(fā)祥地。唐開元間,南詔報請玄宗恩準,建起了第一座土主廟,之后,巍山境內陸續(xù)出現了13座土主廟,分別奉祀十三代南詔國王,巍寶山土主廟因創(chuàng)建最早和奉祀南詔始祖細奴羅,故為土主廟之祖。自唐代在巍山修建巍寶山南詔土主廟,便有了彝族祭祖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
南詔土主廟現在是中國800萬彝胞尋根祭祖的地方,作為南詔發(fā)祥地的巍寶山,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彝族祭祖節(jié),省外的四川、貴州,省內的紅河、楚雄以及州內各縣市的彝族同胞齊聚巍寶山南詔土主廟,與巍山彝族同胞一起歡度延續(xù)千年的彝族祭祖節(jié)。
玩場三:見證中國道教名山“升級”
別說你以前玩過巍寶山,因為這次來,巍寶山已經不同了!今年活動期間,巍山巍寶山將正式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
巍寶山簡稱巍山,位于大理州巍山縣城東南10公里處,以南詔國發(fā)祥地和道教圣地而著稱,是中國13座道教名山之一。巍寶山主峰海拔2569米,與蒼山遙望,山間古木參天、風光絕佳,古人認為山中有寶氣放出,因而得名。
聽聽網友怎么說:@大盤股:不愧是道教名山,山巒疊翠,古木成林,到處是一人合抱不過來的古樹。景區(qū)里寧靜、舒適,是個修身養(yǎng)性的好地方。@laneuo:清晨陽光燦爛,深山幽靜,空氣里都是樹木的清香。山中道宮環(huán)境清幽,很多古花林,道法自然的感覺太美了!
約上三五好友,亦或獨自一人,遠離都市,來感覺大自然的清、靜、怡、美吧。
玩場四:看古城游古村
巍山古城是南詔國的發(fā)祥地,歷史上聲名顯赫,如今也毫不遜色,其聲名與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相當,素有“北有平遙,南有巍山”的美譽。巍山古城,城方如印,棋盤式格局,22條街12條巷交錯其中,秀雅的鐘鼓樓和雄偉的拱辰古樓南北相望屹立在古城的中軸街道上,城內隨處可見的楹聯、匾額、祠堂、文廟、格柵門、城樓、壁畫等無一不在訴說巍山的古老。
來到巍山還不能忘了去東蓮花村瀏覽一番,這是一個古村落風貌保存完好、古風猶存,伊斯蘭民族文化風情濃郁的“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這里的特別之處在于,民國初年東蓮花村是馬幫鍋頭聚居地,經濟繁榮,建蓋了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樓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國三十年建成的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樓林立,重門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等建筑工藝十分精湛,無論是照壁還是雕花,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和諧并存、水乳交融。
相關圖片報道: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