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過年習(xí)俗盤點
大年三十,即除夕。按照傳統(tǒng),每個人都要與家庭團(tuán)聚,幾代同堂,在一起吃團(tuán)圓飯,共享天倫之樂。這天晚上,有的小孩鬧著要和大人一起守歲,但大都熬不到半夜就睡熟了,長輩便將新衣、壓歲錢等放在小孩的床邊和枕頭底下。
燒頭香、吃燒賣
民國時,初一凌晨,嘉興居民爭去南門外小曹王廟燒頭香,得第一者大吉。海寧硤石則為“燒十廟香”(凌晨從家中出發(fā),放一個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個廟宇內(nèi)燒香)。至天明“開門炮仗”此起彼落。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長拜年,尊長對未成年晚輩給拜年錢。食米粉圓子,大人小孩穿新衣。早餐盛行吃“燒賣”。
建國后,破除迷信,“燒頭香”等俗漸廢。80年代以來,“燒頭香”有抬頭之勢,城鄉(xiāng)居民中信佛者紛紛去覺海寺等處燒香。
吃年糕、掃蠶花
海寧一帶,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敲鑼打鼓稱“年鑼鼓”。蠶農(nóng)在此日掃地稱“掃蠶花”,見面互視“蠶花甘四分”,祈蠶繭豐收。
插柏枝
嘉善農(nóng)村還有家家在門上插柏枝的習(xí)俗。嘉善、海寧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燒飯,吃除夕燒好的飯,象征年年有余。是日,城鄉(xiāng)居民開始走親訪友拜年。
小年朝
正月初三,舊俗嘉興人在此日禮佛祭祖。民國時,凡女婿都選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財神生日
“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民國時,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開店門,燈燭輝煌,盛設(shè)供壇,接“財神”,并蜂擁去財神廟“換元寶”。初五,各商店開始照常營業(yè),并擺見神酒。凡被邀吃酒的店員即為繼續(xù)雇傭者。接財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煙火,寓“接財神”之意,有的則在門上張貼神像。
人日舊俗
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人生日”。是日,人家懸巨秤,秤人之體重。并有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環(huán)的習(xí)俗。據(jù)《古禾雜識》記載:“人日俗喜秤人,謂秤則可免一年疾病。此例大約始行于小兒,稱之以驗逐年增長若干。繼而婦女效之,漸至不問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天生日舊俗
正月初九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民國時期,善男信女去城內(nèi)玄妙觀進(jìn)香,禮拜玉帝塑像。觀中設(shè)羅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元宵節(jié)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jié),俗稱“正月半”,又稱“元宵”、“上元節(jié)”。親友往來拜年至此漸止,鄉(xiāng)人有諺語,“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門閂追一段”。元宵為燈節(jié),舊俗正月十三上燈,至十七日收燈。據(jù)《古禾雜識》記載:“上元燈市十三日上燈,十七日收燈。雜彩扎縛鱉山,繡球人物、樓臺,燈有五色、明角、官紗、剔墨、料絲”。是日,合家吃湯團(tuán)(湯圓),夜晚迎燈。古代嘉興迎燈熱鬧非常,民國時期,國計民生艱窘,故“迎龍燈”自辛亥革命至建國前40年中,僅舉行數(shù)次。城內(nèi)燈會以鱉山為華麗,燈傘(又稱“紙涼傘”,傘上刻有三國志、紅樓夢等戲文)為名貴。鄉(xiāng)間以調(diào)馬燈為娛樂。城區(qū)有王聚興紙扎店等七八家制燈,其制作較海寧燈粗糙。燈會以火流星開道,自荷花堤集合出發(fā)至北大街、宣公橋,沿途觀者如堵。迎燈的隊伍配有絲竹演奏以及高蹺、蕩湖船、地戲等民間歌舞。五六十年代,元宵燈會頗盛,有抬閣、火流星、免燈、魚燈、花籃燈、走馬燈、龍燈、獅燈及表現(xiàn)《西游記》人物的燈彩,有組織地結(jié)隊游行。
海鹽舊時有“滾燈”,歷史悠久。見本志《文學(xué)藝術(shù)》篇。建國后,海鹽縣長川壩一帶尚有人會玩滾燈,有劉海灑金錢、鳑鲏倚灘、仙鶴生蛋、燥煎鲹鰷、眾星拱月等程式動作,其實是一整套結(jié)合滾燈表演的雜技、舞蹈動作,如托舉、騰跳,側(cè)手翻、倒立、竄撲、疊羅漢等,均組合在內(nèi),頗為壯觀。
海寧硤石燈彩在歷史上最負(fù)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現(xiàn)更發(fā)揚光大,知名海內(nèi)外。80年代,硤石數(shù)次舉行元宵燈會,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萬人空巷,景象壯觀(參閱本志《名優(yōu)特產(chǎn)》篇)。歷史上桐鄉(xiāng)濮院迎燈,可與硤石燈會相媲美,其“剔墨紗燈”造型美觀,融繪畫、雕刻于一爐。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惜現(xiàn)代衰落。
元宵習(xí)俗在桐鄉(xiāng)烏鎮(zhèn)為“走橋”,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過每座橋,步月看燈,兆一年健康幸福。
嘉善于窯一帶,則盛行“走馬燈”,用竹扎紙糊馬頭馬尾,馬頭系于表演者腹部,馬尾系于腰后,人如騎馬上。表演者每隊12人,由2人騎馬,10人手持松鶴延年、龍風(fēng)呈樣、蝴蝶、鳥獸等造型的花籃。也有的扮演《白蛇傳》、《三國演義》等人物。表演者邊舞邊唱,古稱“地戲”,馬燈隊每到一家,備受歡迎,視為吉利。
舉行燈會時有的地方也舞龍,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龍在浙江省龍舞大賽上獲獎。
舊俗,嘉興一帶此日忌雨。諺語:“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民國前后,此日店家在帳臺上點蠟燭,稱“歲燭”。
“江南好,風(fēng)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能不憶江南?”一首古詩真實再現(xiàn)了江南浙江令人流連忘返的自然風(fēng)光。這里也曾孕育了多少帝王將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浙江這塊青山綠水的土地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浙江,古稱“折江”,因省內(nèi)最大河流錢塘江彎曲如“之”字而得名。如詩的山水仙境,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孕生了浙江濃郁的民俗風(fēng)情,造就了浙江人浪漫主義的想像力。浙東水鄉(xiāng)佛國、浙西名山..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