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芙蓉樓即入眼簾。這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頂結(jié)構(gòu)古樓,外檐16根立柱、內(nèi)檐8根立柱支撐,分上下兩層,地面為青磚拼花,窗門俱鏤空雕花,花則為芙蓉戲鳳。上層有對聯(lián)為:“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江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樓下有對聯(lián)為“龍標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賢宦留勝跡萬世仰儒風”。相傳此處曾有芙蓉仙子月夜呤詩弄鳳簫,王昌齡便在此掘池、筑樓,皆以芙蓉名之,或宴賓會客、把酒賦詩,或問政撫民、苗漢同樂。
王昌齡曾有《龍標野宴》一詩寫道:“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表達了詩人雖然身受貶謫,但仍瀟灑如故的豁達情懷。
自古地以人名,名以文傳。其實詩人當年的芙蓉樓早已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今天的芙蓉樓建于清嘉慶20年(1825年),道光19年(1839年)重修,乃后人不忍“朱欄蘚沒,錦字煙銷”,依舊制筑成,以此紀念王昌齡,以及那些集文化精萃之大成者。
在芙蓉樓一側(cè)的碑廊里,刊有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岳飛、趙孟頫、熊希齡等歷代名人碑刻鐫石八十余塊,另有一尊石刻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圖》,據(jù)說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孔子標準像”。
位于園東北角小山上的玉壺亭更是點睛之作。該亭置于園中最高處,竹林環(huán)伺,或隱或現(xiàn),飛檐翹角、翼然若飛。亭柱以秦篆書沈從文先生所撰的聯(lián)語:“風動鈴聲穿樓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亭內(nèi)立一石碑,名曰“三絕碑”。清代狀元、書法家龍啟瑞以篆書行筆將“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書成一個玉壺,由著名石刻家陳玉生鐫刻,詩書刻合為“三絕”,碑、亭均由此得名。
古城古建古街道
走出芙蓉樓,步行不到100米,就能看見一座巍峨的城樓,紅砂巖的門樓保存較完整。這就是黔陽古城另一標志性建筑——西門,民國時期改為“中正門”,如今門楣上的三字即為軍統(tǒng)大特務(wù)戴笠所書。黔城因扼沅江、舞水要塞,乃大西南之門戶,故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清時已經(jīng)成為重要軍事城堡,城中原有五座城門,現(xiàn)僅存中正門。
進入古城,到處有丁字路,古街鋪青石板,民居排列密集。店鋪鱗次櫛比,過街拱門層疊,巷子曲里拐彎,窨子幽深曲遠,還有高高的風火墻,翹翹的屋檐角,雕花的木窗戶,古樸的柜臺子,都記載著古城年代的久遠。黔城的古建筑分布合理,沅水、舞水河岸為城墻和各類樓宮,城內(nèi)建有各類寺廟、宗祠、戲堂、書院、客棧、別墅、窨子。建筑結(jié)構(gòu)以一層至兩層居多,三層較少,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伴有磚木結(jié)構(gòu),為小青瓦坡屋頂。建筑色彩以黑、白、灰為主色調(diào)。建筑布局為九街十八巷,即在主要街道以外配以小巷道。
古城南正街為舊縣衙所在地的民情建筑風格古街,全長200米,寬80米,總面積16000平方米,街內(nèi)青石板、木屋、祠堂、窨子屋、馬頭墻、銅錢漏、八字衙門門樓等古建筑古色古香,是千年古城的歷史見證。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