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旅游業(yè)的大視野之下,有些地方也許籍籍無名,然而有心的行者對于景物,不因其名不彰而掩其美,也不因其聲名鵲起而遮其丑。
上周我們介紹了潮州的龍湖古寨,冷冷落落,卻余味悠長。其實,在東莞大地,也有一處與龍湖甚為相似的地方——石排塘尾古村。廣府古建筑,在此地燦然匯聚,營造出醇厚回味的文化意蘊,令人在晨曦、夕陽之下徘徊不去。
那是莞邑的一座孤城,遺世而獨立,足以薦之佳客,品論乎同懷。
“幸存者”塘尾
當這片土地上許許多多風情綽約的古村,紛紛響應(yīng)經(jīng)濟發(fā)展要求被從地圖上抹去的時候,人們決定保留塘尾。
人們知道東莞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yè)是虎門的太平手袋廠,但很少人知道第二家是塘尾村的方舟木器廠。1979年11月,香港商人、也是塘尾的鄉(xiāng)親李棠,在塘尾村的碾米作坊里開辦了這家工廠。
起步之際,東莞不少祠堂、老屋都被用于做廠房。發(fā)展多年之后,老房子無法滿足企業(yè)的需求,于是許多村子就開始拆掉老建筑,建設(shè)新廠房,造成了今天東莞的工業(yè)村千篇一律的面貌。而塘尾的決策者卻決定讓工業(yè)搬出去,把老房子保留下來,讓先民的居住文化得以在這個地方完整地延續(xù)。
完整的塘尾村告訴人們,以前東莞的村子擁有著你可以想象的詩意:老榕樹下,幾個兒童嬉戲;舊祠堂內(nèi),老人淡定下棋;蓮花池塘邊,農(nóng)人荷鋤而歸……
孤城寂寂
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村莊,但也是一座孤城。它的“孤”,不是孤單,而是唯一。在東莞,除了塘尾,再也找不到另一個被完整的古圍墻包圍起來的古村。
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曾告訴記者,原來的東莞老城美麗無比,比之于山西平遙,也不遑多讓。
而塘尾,一切如舊,灰黑色的古圍墻斑駁著時光的痕跡,守護著這座年邁的古村。古代之謂“城市”,城就是圍墻,市則是商業(yè)。大部分的城市,今天已經(jīng)有市無城,而塘尾沒有商業(yè),只有圍墻,所以它是一座“城”。
你會問,一個南國小村,有什么軍事價值,還需要高墻厚磚?歷史上,塘尾的城墻確實起到過防御作用。宋末元初,元兵進入東莞,塘尾村因為工事堅牢幸免于難。
正是在元初,塘尾李氏的先祖李櫟菴為避兵災(zāi)搬到了此處,在此繁衍紹繼。年代流長,到后來原來的居民黎氏、謝氏相繼沒落,而李氏則興旺昌盛,到最后基本只剩下李姓,造就了今天塘尾村作為東莞“隴西李氏”的煊赫佐證。這是一個“鳩占鵲巢”的故事,原本黎謝族人修建的城墻,防住了兵禍,卻防不住家族興替。
“鳩占鵲巢”
現(xiàn)在的塘尾,又已發(fā)生了另一個“鳩占鵲巢”的故事。東莞的廠房在不斷“騰籠換鳥”,老屋也是如此。
塘尾的李姓后人,闖蕩境外者有之,搬出村外者有之,就是很少有人留下來。老屋便廉價租賃給外來務(wù)工者,作為他們的另一個家鄉(xiāng)。取代李氏原住民的是四川人,F(xiàn)在的塘尾村,川音流轉(zhuǎn),讓人疑入蜀地。住在這里的八九成都是四川達州人,因為老屋租價低廉,這些達州老鄉(xiāng)大多是拖家?guī)Э。從實質(zhì)的居住形態(tài)上看,這里已經(jīng)是達州人的家鄉(xiāng)。
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況,在老東莞人原汁原味的廣府民居里,住著的卻是來自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千差萬別的四川人。不過,這也讓塘尾村的存在有了另外一重意義,即作為工業(yè)發(fā)展、人口交流和文化互融的一個時代見證者,將活生生地把這些歷史通過往后的生活向后人完整地復(fù)述,完整如古村的面貌。
褪色的華美
該回過頭來說說塘尾古村最直觀的看點了。
村子里,現(xiàn)在保留著明清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堂19間。村口的蓮花池塘,是古村的中心,坐北向南,巷道以“七縱七橫”為特色,形成“井”字形網(wǎng)狀布局。
為適應(yīng)南方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塘尾的建筑絕大多數(shù)采用三間兩廊的金字屋和三間一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風散濕。同時,建筑清一色采用紅砂巖作墻基、柱礎(chǔ)和門框,墻壁則一般用青磚砌成,墻上筑起兩個鑊耳,大氣莊重又不失美感,具有鮮明的嶺南建筑特點。
這樣的描述顯得很無趣,這也是一個熱愛旅游體驗的人所不喜的。如果不親自去慢慢行走、細細品味,用心感受斜陽掛在鑊耳屋頂?shù)拿榔G,雞犬行走于寂靜小巷的悠然,孩童光著屁股跑過古祠堂門口的意趣,婦女在古井邊洗衣的節(jié)奏,那么任何描述都沒有顏色。
磚墻,麻石路,月月年年,受過幾多風雨;冬天暖,夏日涼,家家戶戶,游子尋到歸途。
廣東古時一直是“百越之族”居住的地域,清政府在這里設(shè)置了廣東省,于是廣東的名稱沿用至今。這里自古就是我國的富庶之地,早在秦漢時代已經(jīng)有對外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活動,到近代,廣東更是成為商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由于地理條件及歷史淵源,這里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廣東省低山丘陵分布廣泛,平原僅限河谷及沿海地帶,南嶺山脈亙于北部邊境,地勢北高南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豐富的旅游資源。仁化縣的丹霞山、南?h的西樵山、博羅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