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jié)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鸢压(jié)一般每年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
有關(guān)火把節(jié)的傳說較為普遍的是: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zhàn)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搬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于人間,派遣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蹋莊稼,危害人民,人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qū)除蟲害,戰(zhàn)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nóng)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jié)。
關(guān)于火把節(jié)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無可忍受,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于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即在每只羊的雙角和后腿綁上火把,驅(qū)羊進攻,結(jié)果獲勝,人們?yōu)榱思o念這次斗爭勝利,乃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四日;鸢严鄳c,由此形成了火把節(jié)。白族傳說與此不同,光緒《昆明縣志》載:“漢之時有夷婦阿南,其夫為人所殺,南誓不從賊,即以是日(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國人哀之,因此為會!
火把節(jié)對彝族來講就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是所有節(jié)日中最重要、最熱鬧的節(jié)日。在整個的節(jié)日過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飯,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塊塊的豬肉或羊肉煮熟,沾上鹽和辣椒粉吃。酒叫“桿桿酒”:用細竹子掏空了桿子插在釀好的米酒中吸著喝。
彝族過火把節(jié)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動于田野山鄉(xiāng),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占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jié)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鸢咽菫榱藫錅缪砻绲牟∠x害。節(jié)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只雞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qū)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jié)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斗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并將經(jīng)挑選的膘肥體壯的牛牽到會場,群眾身著節(jié)日盛裝前來觀看。屆時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賽開始,于是鑼鼓喧天,長號齊鳴,鞭炮震耳,一對對男女青年在賽場四周彈起大三弦,跳起歡樂的舞蹈。在萬眾歡騰中,參賽者將一頭頭滾瓜溜圓、體大角尖的公牛牽入會場,接受裁判員的檢驗過目。裁判員一聲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選擇的對手,將牛放出,任其格斗。兇猛的公牛揚蹄翹角,向?qū)Ψ經(jīng)_去,角對角地頂挖,直到將對方斗敗為止。優(yōu)勝者可獲得場邊標桿上掛著的球形彩紅。斗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后半身和尾巴。
火把節(jié)期間另一項重要比賽是摔跤。參賽者身穿短褲,赤膊上陣。開始時互相擁抱,以示友好。裁判員一聲令下,便相撲角力,奮勇拼搏,最后以把對方摔倒、雙肩著地為勝。比賽場面極為壯觀。一處摔跤,八方相聚,盛裝的群眾從四面圍觀,歡呼喝采。小伙子們背著大三弦,帶著竹笛;姑娘們背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掛包,賽前賽后,奏起歡樂的樂曲,跳起歡樂的舞蹈,使比賽充滿熱烈的氣氛。
火把節(jié)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選擇配偶的良好機會。節(jié)日期間,他們共舉火把為嬉,并歡聚于山間田野,舉行簧火晚會。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彈唱,盡情歌舞,徹夜不息,從中尋求自己心愛的對象。斗牛比賽中的優(yōu)勝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為姑娘們所追求和愛慕的人。
(文:云南網(wǎng))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