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信息
王硇石樓——古民居文化的奇葩
在方園百里,提起王硇這個小山村知道的人并不少。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一棟棟古樸、壯觀的石樓,讓人第一眼看到它,便會銘刻在心,難以忘懷。這是沙河市西南部半山腰間的一個小村落,初步統(tǒng)計,該村的石樓建筑面積高達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總建筑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大小樓房一百多座,房屋2000多間。絕大多數(shù)不知建造何年,個別也有晚清、民國年間的建筑。碑石記載:王硇昉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由四川省成都府兩崗村遷入,至今己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王硇石樓具有厚重的古村落歷史文化底蘊,也有著鮮明的建筑特征與價值。它與福建土樓和山西喬家大院在一定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美。
一是,居住舒適的實用價值
王硇村南是風(fēng)景秀麗的紅楓山,西南是雄偉壯麗的雞冠山和天然形成的佛祖洞。東西是兩條深谷,北是百丈懸崖和陡坡,王硇村就坐落在這紅楓山的根脈上。人們就地取材,選用質(zhì)地堅硬的丹霞巖石為主材,自己燒磚、燒石灰,建起了一幢幢古典式石樓。每塊石頭的重量一般在0.25——6噸以上,樓的高度10——50米不等,墻體厚達80---120公分,干石壘墻,白灰勾縫,蘭磚出檐,布瓦蓋頂。內(nèi)墻由麥秸泥抹光,再粉刷一新。冬暖夏涼,年久不漏,十分實用。在主樓與配房之間,多數(shù)是風(fēng)道或廚房,炊煙順煙筒從后墻冒出,以保證室內(nèi)和家院清潔。另外,街道上每三、五十米便有一座碾棚,可加工米面。部分家院設(shè)有石磨,在糧食加工方面,可隨心所欲,毫不費難。家家戶戶相互幫助,和藹相處。
二是,具有風(fēng)格迥異的觀賞價值
王硇石樓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丹霞巖石壘砌的高高紅石墻,不用彩繪和涂料,陽光下色彩艷麗;石樓的墻角筆直挺拔、尤如刀切鋸解一般齊整,古樸壯觀,令人贊嘆不己;蘭布瓦鋪就的樓頂,四角和樓脊都安有張牙露齒的龍頭鴟吻,形成一種別具一格的建筑風(fēng)貌,格外威武與壯麗。十分遺憾的是這些鴟吻文革中被當(dāng)作"四舊"砸碎了;座座石樓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顯示了古石樓典型的群落文化現(xiàn)象。
與樓房相對呼應(yīng)的是,每棟石樓對面的房頂上,都必修建一個小"耳房",同樣是紅墻蘭瓦,卷角張檐。但不同的是,多數(shù)耳房隔扇花窗,明亮秀雅,形同江南水鄉(xiāng)畫舫,這一般是家中女孩的住所。在樓院里,人們都還普遍栽種一兩棵胸徑四、五十公分的蘋果樹,枝掩房頂、葉映紗窗,春來繁花雍容,秋至碩果飄香,走出耳房,順手摘取,張嘴就吃,甜脆可口,十分愜意。
三是,匠心獨具的安保(防御)價值
王硇石樓群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精心設(shè)計的保安(防御)體系。高大堅固的樓墻,本身就是最好的"盾牌";主樓兩側(cè)的單層配房沿街的房沿上,也都用石塊壘砌了兩米來高的圍墻,墻上平鋪上巨大的石板,平日里可在上面涼曬干菜、薯干一類的食物。遇有匪患,這里便會堆放石塊、磚頭、刀槍棍棒等防護物品,居高臨下,左右配合,雙向挾擊,有效地攻擊敵人。狹長的街道,并非占地緊缺,而是為了不讓匪徒列成陣式進攻,使他們只能在房沿下被動挨打;這些古石樓看起來各成院落,實際上三、五連通,相互配合,互相支援,可進可退;倘若遇有眾多匪徒包圍村莊,有充足的柴禾,還可隨時加工米面,有的家院還打了水窖,半年、一年都可堅持固守,并不恐慌;為了防御兵匪的偷襲,石樓的門窗設(shè)計都比較窄小,并裝有堅固的木門,對外可攻,對內(nèi)可守。這些石樓主要是儲藏糧食和普通物資的,貴重物品和錢財都存放在樓下的秘密地窨里,兵匪即使攻入家院,在短期內(nèi)很難搶到貴重資財。幾百年來的實踐證明:在特大洪水、強力地震、等自然災(zāi)害和兵災(zāi)匪患面前,王硇石樓和居民也都毫發(fā)無損。有的專家贊譽說:王硇石樓,精巧的設(shè)計,是廢除了城墻的山寨城堡。
王硇村石樓,結(jié)構(gòu)堅固,外表美觀,歷史悠久,居住舒適。石樓建筑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還是建造年代以及審美效果實用角度上看,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民俗特色。無論是用工用料,還是建筑設(shè)計風(fēng)格,都是典型的南北文化相融合的結(jié)果;是地方風(fēng)俗和歷史文化相糅合的產(chǎn)物;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是前輩們留給后人的一筆有形的文化遺產(chǎn),是邢臺市乃至全省全國所特有的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文字作者:王延慶)
王硇村歷史
明永樂6年,北京的紫禁城建設(shè)進入第二年。準(zhǔn)備遷都北上、君臨天下的朱棣,從全國各地搜刮了大量奇珍異寶,正日夜兼程地匯聚北京。祖籍四川成都府兩崗村的鎮(zhèn)京總兵王得才,奉命護衛(wèi)一批貢品運往皇宮。王得才是五品武探花,善使兩把鋼鞭。
深知此行的重任,王得才風(fēng)餐露宿、枕壓雙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誰知,一路北行剛進入河北邯鄲的黃粱夢,一群響馬鋪天蓋地將王得才和皇家貢品團團圍住。盡管王得才舞動雙鞭竭力護衛(wèi),怎奈寡不敵眾,皇家貢品被劫匪搶劫一空。犯下丟失貢品的死罪,猶恐株連九族的王得才,無奈之下只得攜帶家眷躲進太行西部的深山區(qū)。這個落腳地就是現(xiàn)在的沙河市柴關(guān)鄉(xiāng)王硇村。
通往王硇村只有一條路,而且還是"到此為止"。官印山、奶奶頂、筆架山,三座大山將王硇村團團圍住。森林覆蓋之下,根本見不到村莊的一磚一瓦。據(jù)當(dāng)?shù)乩习傩战榻B,抗戰(zhàn)時期,日本人曾在漢奸的帶領(lǐng)下尋找王硇村無功而返,而劉鄧大軍的指揮系統(tǒng)就密密地隱藏在這個天然的屏障里。
也許為了避諱祖先失手落草的難堪和官兵追捕的恐懼,多少年來,王硇村的很多村民便說自己的祖先是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以至于現(xiàn)在的很多年輕村民對此真假難辨。那么,王硇村的先人到底是來自四川還是來自山西,始祖王得才逃難到此僅僅是個傳說嗎?
現(xiàn)在的王硇村240多戶,800多口人。在這里,你不用問人貴姓,因為村里的人都姓王。距王硇村不遠的冊井村,有一支從王硇村分出的王姓在此安家。在王氏祖墳前,我們發(fā)現(xiàn)了清咸豐五年的家廟碑。上面碑文明確顯示,王氏"始自四川府兩崗村,永樂年間寄寓沙邑正招,明年寓王硇",確鑿地證明王氏家族就來自四川。
村民王明森是王得才的第十九世孫,至今,他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供奉先祖鋼鞭的場景。
據(jù)王硇村支書王現(xiàn)增介紹,王得才當(dāng)時有五個兒子,大兒子被山中猛獸吃掉,其余四子分別在王硇村附近的冊井、北盆水、綠水池、通元井、高莊等村落戶繁衍,F(xiàn)在王硇村王氏一族多出自老五,是王氏家族的最大集聚地。
通過對王硇村的建筑風(fēng)格以及日常生活的觀察,可逐漸明晰這一王氏家族的些許端倪。王硇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幾百年沉淀下來的氣勢恢弘的古建筑樓群。它依山就勢,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它院院相套,大進大出;它首尾呼應(yīng),暗合八卦;它疏密有致,風(fēng)水猶佳。
現(xiàn)在王硇村留下的古建筑有大小樓房100多座,房屋2000多間,且原汁原味,古風(fēng)猶存,是八百里太行最具規(guī)模和風(fēng)格的一個古建筑群落。
不同于太行深山區(qū)流行的石板屋頂房,這里的建筑墻體采用當(dāng)?shù)氐募t色砂巖砌成,而屋頂則青瓦覆面,龍首鴟吻,極具南方的清雅與流暢,可謂南北建筑的集大成者。通過建筑的特點,更證明了來自四川、溶于太行、南北雜糅的王氏文化。
南方的建筑注重精雕細刻,單看這每家每戶的精致門樓便可一窺南國細膩的巴蜀韻味兒。
這是村民王忠信家的門樓,也是王硇村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座門樓。由于1950年王忠信在解放云南的戰(zhàn)斗中榮獲由鄧小平、劉伯承頒發(fā)的甲等功匾牌,而免遭文革"造反派"的毀壞。
色彩斑斕、精工細作的牙板,忠良賢義的戲曲彩繪,無不折射出王氏一族代代相傳的鴻儒血脈。
大凡中國居家為舍,無不滲透著易學(xué)依山抱水、雍雍眭眭的擇地修房哲學(xué)。仔細觀察,王硇村毗鄰的房屋無不遵循著東南缺角為貴的規(guī)矩。山上用地奇缺,本可四方四正,為什么要省去一角而錯失良地呢?
現(xiàn)在王硇村的古建筑,明、清、民國,各個時期依次排列,脈絡(luò)清晰,但大部分建于晚清民國初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風(fēng)云多變、內(nèi)憂外患的特殊時代,因此,也反映在王硇村的一磚一瓦上。高聳18米的石樓,厚達兩尺的堅硬墻壁,鼎立窗間的防盜立柱,逢街便建、用于觀察敵情的耳樓。
盡管地處僻野、少人光顧,但王硇村也沒有放松一絲一毫的警覺。但是,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并沒有阻擋住他們揚眉吐氣的一天。王樹堂,就是王硇村逢人必說的一個驕傲。
王樹堂,生于1884年,秉承先人的衣缽,考取秀才,東瀛留學(xué),善使雙槍。先后任遼寧省警務(wù)要員,多次帶隊剿平土匪,立下五品軍功。后榮歸故里,先后在大名府和沙河任警察所長。
由于王樹堂義高膽大,治匪堅決,威名赫赫,使得沙河一帶百姓安居樂業(yè)。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和百姓感念其恩,為其送來了號稱"半朝鑾駕"的表彰用品。萬民傘、蒲扇、功勛匾,這些只是其中保留下來的一少部分。"半朝鑾駕"的規(guī)格足以顯示王樹堂的功績。
在人們的印象當(dāng)中,太行山的村民們都是樸實、醇厚、直白的。但在王硇村,你感受到的卻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婉轉(zhuǎn)與含蓄。
"為愛鳥聲多種樹,惜花留得愛人枝","紅樓巍峨懸麗日,碧池澄清映日月","山花紅紫樹高低,百轉(zhuǎn)千聲隨意移"。這些充滿空靈詩意的門聯(lián),幾乎寫在王硇村的每家每戶。
王硇村的建筑是古老的,王硇村的文化又是高雅的,而王硇村四周的風(fēng)景更是美麗的。
這是早在光緒年間就矗立在村口的禁伐林木的告白碑,村民們視若神靈。因此,圍繞在王硇村的三座山一直綠蔭蔥蘢,尤其是到晚秋時節(jié),楓葉正紅,萬山紅遍,美不勝收。
王氏先祖王得才落草王垴,平匪英雄王樹堂榮耀鄉(xiāng)里,兩位先人,一枯一榮,帶給王硇村人的也許是永久的唏噓。
值得慶幸的是,人去樓在。這支來自四川的王氏家族,已將南方的精致緊緊鑲嵌在了雄渾的太行山上。這些沉寂了500多年的古老建筑,終于露出了她風(fēng)姿綽約的身姿。
█ 出游參考
《古樓英豪》 作者:王了
本書的作者是王硇村村志的撰寫者王延慶。該書的內(nèi)容取材于他的家鄉(xiāng)王硇村,以清末民初著名歷史人物王樹堂的一生為線索,生動再現(xiàn)了王氏先祖?zhèn)儚碾[姓埋名到報效國家的坎坷歷程。該書對于人們了解王硇村的形成和發(fā)展,以及古石樓的建造原因和功用都有重要的意義。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