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是臺北市一個古老的城區(qū),位于臺北市西區(qū),是臺北市發(fā)展的起點。地名的由來是因平埔族獨木舟和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為“艋舺”,原住民語“Moungar”,當年來臺的福建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fā)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二個漢字的由來. 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并以獨木舟載運所產(chǎn)的蕃薯,苦茗順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淡水河濱群舟猬集,如此景象成為“艋舺”地名的由來。
歷史沿革
艋舺是臺北最早形成的街市,是一個因河運而開始發(fā)展的內港。歡慈市有最早的碼頭和臺北最初的市集,原來的名稱叫蕃薯市,百年老店:新協(xié)和藥行,艋舺教堂,青山宮均位于此;西昌街224巷內聚集數(shù)十家草藥店,因而有青草巷的名稱。廣州街,西園路的發(fā)展,都源于龍山寺的興建,西園路上仍留有佛具店,繡莊等宗教性質店鋪。廣州街上除龍山寺外,另有艋舺隘門,淡北育嬰堂碑,黃氏宗祠等著名景點。環(huán)河南路在艋舺商業(yè)興盛發(fā)達的年代,是各家勢力較勁,風云際會的碼頭區(qū),還有展現(xiàn)艋舺文風的學海書院。桂林路57巷,65巷的舊貨市場,據(jù)說其中充斥不少來路不明的貨品,因此“賊仔市”之名不脛而走;華西街一帶因巷道彎曲,形如人腹凹狀,故名為“凹月斗仔”。日本統(tǒng)治時期,被劃入“游廓”(風化區(qū)),高張艷幟,聲名遠播;光復后,改名“寶斗里”,1997年,臺北市政府決議廢除公娼,才使得華西街特種營業(yè)蕭寂下來,現(xiàn)在每到夜晚便涌入大批人潮,以中華民俗藝品和臺灣小吃為主,從海產(chǎn),燒酒蝦,羹湯到最具特色的蛇肉,蛇湯,成為目前本區(qū)最繁華的地段之一。在碼頭形成之前,蕃薯是最主要的交易貨品;在碼頭形成之后,娼妓便隨之而生。
蕃薯市改名歡慈市后,日本新統(tǒng)治者為了因應大批單身來臺就業(yè)的男性,便劃出了游廓區(qū)(即風化區(qū))。
艋舺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變遷,現(xiàn)在僅有直興市場街道兩側留有大正時期的紅磚樓房,緊臨歡慈市的入船町。進入歡慈市的古街名原稱媽祖宮口,本來路中有座媽祖廟,但在日治時代晚期因拓寬道路遭拆除,而另在十字路口興建一棟歐風白樓。
龍山寺
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創(chuàng)建,在當時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無論是祈福消災,集會議事,甚至昔日械斗郊拼,都以龍山寺為指揮中心,而凡是蓋上龍山寺印的文件,也都具有相當正式的效用,可想見該寺和艋舺的歷史發(fā)展真是息息相關! 列為臺灣地區(qū)二級古跡的龍山寺,最引人注目的是供奉分屬佛道的眾多神明和精彩的建筑,正殿主奉觀世音,但也同祀道教的媽祖,文昌,關帝君 央A方便當時來自不同區(qū)域的移民,同聚在此祭祀。在建筑特色方面,龍山寺繼承了中國南方的傳統(tǒng),又兼受外來風格影響,相當具有觀賞價值,前殿及正殿結構奇巧的藻井,精雕細琢的石雕,轎頂式屋頂造型的鐘鼓樓,琳瑯滿目的書法和詩句,以及各種姿態(tài),神情變化豐富的神像,出自名將手工的前殿銅鑄龍柱,皆是令人贊嘆的藝術瑰寶。
剝皮寮老街
剝皮寮,是臺灣臺北市的一個老街區(qū)地名,位于老松國小校園南側,今萬華區(qū)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南、鹿港、艋舺,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zhèn)。艋舺就是今天臺北的萬華區(qū),萬華區(qū)上有一條名字怪怪的街道叫剝皮寮。因為臺灣電影《艋舺》,剝皮寮聲名日隆,游人如織。
剝皮寮來歷眾說紛紜,據(jù)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剝皮寮歷史名。1799年清嘉慶四年,初見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據(jù)時代則稱為“北皮寮街”,臺灣光復之后才出現(xiàn)俗稱的“剝皮寮”。
因為該長約數(shù)百公尺的街道于1945年之后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于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跡保存再利用的經(jīng)營團隊——臺北市鄉(xiāng)土教育中心。
2010年上演的國片電影《艋舺》,除了描述萬華以前的黑道、色情、賭博之外,也讓大家了解到萬華是以前臺北的重要商業(yè)發(fā)展中心。
今日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原因是臺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新臺幣對老街進行多年整修,作為游覽、鄉(xiāng)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如今的剝皮寮,已是臺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剝皮寮臺北文化局為推廣剝皮寮可謂煞費苦心,資助電影《艋舺》在此拍攝就是一例。不想電影一炮而紅,臺灣本地票房超出《阿凡達》近三倍,最終票房達到2億多元新臺幣。而據(jù)媒體報道,萬華區(qū)在當年春節(jié)期間的客流量也比往年增加了5倍以上,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超過3億元新臺幣的營業(yè)額。臺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介紹說,該局自去年8月剝皮寮修復后就策劃了一連串不同主題的特展,加上電影《艋舺》等影視作品強力宣傳,至今吸引約60萬人次參觀,此地也成為臺北市“超夯”的文化旅游景點。
臺北市位于臺灣島北部,臺北盆地的中央,緊鄰臺北縣。臺北市既是臺灣的工商業(yè)中心,也是臺灣北部的游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qū)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公園和規(guī)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jīng)營的榮星花園規(guī)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游覽的好地方。臺北市名勝古跡頗多,其中臺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風景優(yōu)美,古韻悠然。臺北是..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