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信息
古石城舊景
興文書院
再往上走靠城東是興文書院,系清道光元年(1821)知縣陳元杰修,嘉慶十九年(1839)知縣張履臣創(chuàng)建。院內(nèi)正面石窯三孔,為校部,廈檐蓋頂。東西各有石窯三孔,供生員居住,院中有講堂三大間,前有月亮門,取月中折桂之意,盼各個學生成才,大門上有木刻對聯(lián)一付,系當年貢生宋步詳書寫(南王家山人),其文如下:進步文明,所望諸生有志;熱心教育,休云此地無人。橫批:何地無才。民國時期改為高等學堂,成了傳播先進文化的中心,吳堡許多革命志士都由此地走出,如張毅忱、王國昌、慕生桂等。
貞節(jié)牌坊
書院背后有大型木質(zhì)貞節(jié)牌坊一座,兩柱一門,相傳是小寡婦的丈夫重病,為了給丈夫沖喜,小寡婦十三四歲結(jié)婚,因丈夫病重,不能參拜天地,拿公雞上頭,不久其夫病故,小寡婦一直守節(jié)至九十多歲老死,當?shù)乜h令以其貞節(jié),修建貞節(jié)牌坊樓一座以勵后人。由貞節(jié)牌樓向上走不遠處有一座清廉牌樓,是為清初本縣知縣詹紹德而立,四柱三門磚木結(jié)構(gòu),威武雄壯,令人一看就有對清官的敬佩。進大牌樓門便是縣衙署,是明代洪武年知縣范仲平重建、歷朝各代均有重修,擴建。進大門就是大堂,小時見到房鼓全部毀壞,其西邊是男女牢房,東邊是衙神廟,廟內(nèi)供有肖何、曹參、陳平等。
古寺晚鐘
院內(nèi)有南門外石塔寺的大鐘一口,重約兩叁千斤,鐘耳有二尺高,內(nèi)坐四五人玩牌亦不受擠,這就是吳堡八景之一“古寺晚鐘”。廟內(nèi)還有古槐一株,枝粗葉茂,每年清明時縣衙役人員在樹上系繩供人們打秋千。對面戲臺的天花板上繪有三國人物,每年由官府出錢唱大戲三天。大堂內(nèi)院東西各有石窯四孔,為科房辦公用地。二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一間,審理官司案件后來改在二堂。三堂五間,東邊書房二間、廚房、馬號共八間。西邊書房三間。東西兩端各有花廳兩小院。最后邊正窯三孔為知縣起居所有,捎帶辦公。小時看審官司人們多站在二堂外兩側(cè)。縣官端坐正堂,兩旁衙役手執(zhí)水火棍,犯人不招便壓倒打屁股。下街西邊就是文廟(孔廟)元代戊午年(1318)創(chuàng)建,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廟宇氣勢宏偉,占地約五千多平方米,最前有大照壁一座,東有禮門,西有義路,欞星門系牌樓式三門四柱,純系一架木山,十分精巧美觀,左有明倫堂,右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并建,前泮池,上有龍橋,再往上為戟門俗稱三門洞,后有月臺,上邊是正殿五楹,東西兩廳各五間,正殿系懸山頂式的建筑,飛檐琉丹,工藝精湛,四角有風鈴擺動,微風吹來悠揚悅耳,正殿檐前有三個大金字“大成殿”筆法蒼勁有力,氣勢恢宏,殿內(nèi)擺大卷頭供桌一張,正位神臺上供設(shè)孔子和孟子的兩尊牌位。月臺東側(cè)有千年古柏一株。樹大根深,枝葉茂盛,四人抱合不攏,據(jù)老人們傳說:未建城時就有此樹,可惜于43年被新政府縣三科伐倒賣掉。禮門的臨街門處還有清雍正三年吳堡典史立碑一通,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可見當時人們對孔孟的尊敬和信仰。每年春秋二季節(jié)(春風秋風)二日為孔夫子祭祀日,在此期間均殺牛敬獻。
古城城隍廟
吳堡古城城隍廟在縣署東北方,明洪武八年(1357)知縣范仲平始建,天順、嘉靖、萬歷,崇禎與清朝乾隆年均有重修。城隍在人民心中是剪除兇惡護國保邦之神,并管理陰陽之亡魂。在南北朝時,各地相繼建立機構(gòu)形式、與當?shù)匮瞄T一樣,分為陰陽兩個衙門。廟前有高大木旗桿一對,并有石獅一對守門,前兩廂房也有二鬼守門,三門洞上面是戲臺,天花板上畫的是封神榜人物,左右兩邊是鐘鼓樓,開戲前鐘鼓齊鳴,正殿三間,雕欞彩繪,做工精良,正中一匾額上書“明鏡高懸”,城隍塑像烏紗帽、大紅袍,端坐正中神臺上,二目有神、栩栩如生,左面判官,綠袍藍面紅髯,手拿生死簿,右邊一厲鬼面目猙獰,手執(zhí)鐐銬似捉人之像,膽小人一見毛骨悚然,不敢進前。旁邊彩色木轎中,坐一木雕城隍像,皓似真人,人們走近身前,便伸手要錢。正殿四角懸掛風鈴,每當夜深人靜,風鈴擺動,叮當之響給人一種凄涼和恐怖之感。殿前一卷棚,兩邊豎有“肅靜回避”,還有金瓜銊斧朝天蹬等儀仗設(shè)備。兩廂房繪有十殿閆王,小鬼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等兇神惡煞。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和五月初一,清明時日,人們抬上木雕城隍出行,敲鑼打鼓,前呼后擁,熱鬧異常。轎前要有屬龍屬虎兩位青年護轎,繞城一圈,街道兩旁善男信女陳設(shè)香案,拜祭神靈。五月二十八日是城隍壽辰,唱大戲三天,各界點香還愿的人山人海,廟院內(nèi)有古老的大柏樹一株,和文廟之柏同樣粗大,枝葉繁茂,廟院全被遮住,夏天人們看戲不用受曬(后來也被縣三科砍伐賣掉)。
燃藜處
吳堡古城城隍廟東有一石砌窯洞,洞上建有文昌閣一座,下面人可通行,與城南魁星樓相對峙,洞口上有一石匾上書“燃藜處“相傳西漢成帝時,劉向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執(zhí)青藜仗,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人乃吹仗端煙燃,授向五行洪范之文。(燃藜即夜讀)文昌本星官名,相傳玉帝命他掌管人間功名祿神,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又說生員們?nèi)缒芤姷酱松,考試必中,文昌兩旁有二位童子即天聾地啞,使期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惟恐泄漏天機。其聯(lián)曰:文明氣運通天地,翰墨榮華實古今。
圣母祠
娘娘廟即圣母祠,在城隍廟西,廟內(nèi)有廈檐窯洞四孔,其中三孔為九位娘娘神位,墻壁上有泥塑童子數(shù)百,嘻戲玩耍,神態(tài)各異,實乃可愛,每年三月十八日為廟會期,有三天大戲,進香求子者陸續(xù)不斷。有的婦女偷著把墻上男童的雞雞掐走,回去吃了想生個男孩,據(jù)說還十分靈應(yīng)。靠東一孔為石佛殿,內(nèi)供石佛像五尊,傳說石佛原本是南門外石塔寺,后因寺院失火,廟毀后佛像移于城內(nèi)。娘娘廟背后有節(jié)義祠三間(俗稱寡婦廟),內(nèi)供歷朝堅貞守節(jié)不畏強暴的烈婦,據(jù)傳賈家山有一烈婦,群賊嫖戲至死不從,后封為“貞節(jié)烈婦”。觀音樓原名白衣閣,在街西北隅,也是石砌窯洞,下可通行,上建小廟一間,內(nèi)塑觀音菩薩和善才童子、龍女,每年二月十九日為廟會,周邊村民敬香者不絕。七神廟在西門口內(nèi),瓦房三間,內(nèi)祀火德星君、風神、虸蛾、牛王、馬王、河伯、五竊將軍。北門外先農(nóng)壇有劉猛將軍廟,往西有武真祖師廟,自西有龍王廟,內(nèi)祀紅黑白龍王像三尊,傳說只有白龍最靈,抬起總能下雨。河神廟在城北門外東北角的山下。古城內(nèi)舊時有居民八九十戶,店鋪十多家,居民大多以農(nóng)為本,兼代一些衙門差事,伺候衙門審判,下鄉(xiāng)催糧收款,捉拿犯人。1938年日寇占據(jù)山西軍渡,開始炮擊古城,從此飛機大炮經(jīng)常轟炸,使古城變成一片廢墟,幾十年來無人問津。
相關(guān)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