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與宴席曲
回蕩在高原上的原生態(tài)音樂
“會走路就會騎馬、會說話就會唱歌”,對于門源人來說,美景不可或缺,但如果生活中少了音樂,就仿佛丟失了靈魂一般。
在浩門河兩岸的回族村莊中,流傳著一種小巧玲瓏的原生態(tài)樂器——口弦。口弦即口中豎琴,國際上又稱“顎之豎琴”。門源回族口弦,無論是從稱謂、形制還是在演奏技法上,都仍保留著古老的特點?谙腋呤植粌H能隨意吹出動聽的民歌,還能模仿蜂鳴、鳥語、水流聲。山花爛漫的季節(jié),少女們喜歡湊在一起“斗嘴”、“說悄悄話”;老太們則在蒼勁的樂曲中為孫輩講述古老的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門源經(jīng)歷了一場大旱,美麗的回族姑娘海蒂車為了尋找甘泉而被毒蛇咬傷,雖然后來被救活,卻成了啞女。她并沒有悲傷,反而微笑著拿出梳頭的竹篦做了一只口弦,從此,口弦聲代替了她的言語和歌唱,吐訴著對生活的熱忱向往——雖然這只是美好的傳說,但回族女子用梳頭竹篦做口弦卻是由來已久。
門源回族另一種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則出現(xiàn)在婚禮的“吃宴席”上,這種專門在婚禮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做“宴席曲”,是由元代最著名的“散曲”演繹而來,曲調(diào)悠揚,辭令優(yōu)美。
宴席曲的演唱風格和內(nèi)容可分為五類:表禮、敘事曲、五更曲、打蓮花、散曲,涵蓋了回民們數(shù)百年來的生產(chǎn)、生活、愛情、婚姻中的諸多情景。以絲綢之路為發(fā)展搖籃的回民先祖,虔誠地誦讀《古蘭經(jīng)》、《贊圣詞》,哼唱誕生于大漠戈壁的古歌,又在蒙古長調(diào)和西北民間樂曲的長期影響下,最終造就了表現(xiàn)回族歷史的音樂史詩——宴席曲。
其實,宴席曲之所以得到這么高的評價,并且被列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并不只是因為它表現(xiàn)出婚禮中的歡樂、風趣、喜慶,更是因為它傾訴了靈魂深處解不開的許多濃愁。
宴席曲的演唱者常說:“在家里不要唱《莫奈何》,出門了你不要唱《祁太福》!币驗檫@些都是“苦歌”,唱起這些苦歌,就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種憂郁,一種來自歷史深處的憂郁。它道出了生活的沉重,唱出了男人不輕彈的淚水,女人訴不盡的思念,那種遙遠、百轉(zhuǎn)千回的呼喚,像孤寂流淌的浩門河一樣蜿蜒悱惻。一首宴席曲,雙淚落君前——只有當你融入這片土地的時候,才能明白這樣的感動……
文 /莫沫 圖 /周騰
相關(guān)閱讀: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東經(jīng)98°5-102°41,北緯36°44-39°5。東南與西寧市的大通縣、海東地區(qū)的互助、湟中、湟源縣接壤;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縣毗連;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