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深處,嘆一段似水的年華
懷舊電影行之《巴山夜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巴山夜雨的基調,飄著淡淡的哀愁。那次,我第一次乘坐游輪走進長江三峽,入巴山、出三峽,恰好是清明雨紛紛的時節(jié),登船、上岸,一路看江水流逝,領略長江三峽的深邃與壯美。
老鏡頭
《巴山夜雨》影片講述了“四人幫”橫行時期,被關押了6年的詩人秋石在專案人員李彥、劉文英的押送下,秘密登上由重慶開往武漢的游輪。船外是青山綠水、秀麗風光,船上則是喜怒哀樂、百態(tài)人生,有賣身還債的農村姑娘杏花,有來川江祭奠在武斗中喪失了兒子的老大娘,還有溜上船東瞧西看的小女孩……夜晚大雨滂沱,杏花投江自盡。秋石救起杏花,為了鼓舞杏花,秋石給大家講述了自己愛妻死去,孩子至今尚未見過面的遭遇,卻意外找到女兒。最后在大家的幫助下,秋石背著女兒在宜昌上岸,走向灑滿陽光的山路。
主角出場
長江三峽 少了兇險多了幾分寧靜
自三峽大壩修筑,水流湍急怪石林立的長江已成昨日記憶,《巴山夜雨》里江輪踏著波濤飛駛的畫面顯得有些遙遠了,昔日夜雨中驚濤拍岸的兇險也可跟人們告?zhèn)別。今日的三峽水多了幾分寧靜和雍容,好似拋棄了少女的淘氣任性,長成了大家閨秀般的賢淑端莊,雖是風格迥異,可同樣少不了讓人越看越著迷的風韻。所謂高峽出平湖,少了擋道的暗礁巨石,水面變得寬廣了,將曾經(jīng)七拐八拐的水道納入懷中,不見半點波瀾。江水是翡翠一般的綠,一半是倒映了兩岸青山的色彩,一半則是因為水深了靜了,淺淺的碧綠層層疊疊地沉淀下來,如陳釀的酒發(fā)酵出濃郁的芬芳。
影片中連綿險峻的山峰如今多半藏身水中,有的露出半個身子來,有的干脆只露出個腦袋,成了江面上的碧螺一顆、黛墨一點,更有的害了羞,干脆躲到水底不肯見人。
游輪看景 輕松愜意毫無勞累之感
乘坐游輪看三峽是最適合媽媽的旅游線路,每天登上岸看二三個景點,不需要走長路、不需要長途坐車,更不需要每天搬運行李,在游輪上還可以有多種娛樂,或在房間里看電視、在房間的陽臺上看兩岸青山、或是在甲板上看三峽的關閘與開閘。
在游輪上最不可錯過的風光是“夔門”。呆在游輪上自己的房間里,要多加留意船上的廣播,經(jīng)過著名的“夔門”時,一定要從錢包里面搜出那張十元的紙幣,夔門景色正是人民幣十元背面的圖案。
古代詩人在行經(jīng)此處時,發(fā)出了“縱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的贊嘆。看著湍急的江流,闖入夔門,在緊逼的峽谷中奔騰咆哮,的確讓人對夔門有著更深一層的敬畏。雖然三峽水漲之后,“夔門”不再驚險,但仍然是壯觀的。杜甫在夔門呆過兩年;唐朝詩人,與廣東很有關系的劉禹錫,令他出名的“竹枝詞”便是出產于此,他曾經(jīng)是奉節(jié)的刺史。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