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村的地標建筑是張氏家廟“德遠堂”。明朝宣德年間,張氏的祖先定居塔下,奠定了延續(xù)至今的家族基業(yè),為紀念祖先,張氏族人在明朝后期在村東修建起家廟,命名“德遠堂”。德遠堂背靠一座突起的草丘,草丘背后是風水林。家廟門前是一灣池塘,池塘外沿呈半圓形樹立著24座石旗桿,象征著張氏一族顯赫的家族史。
石旗桿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筑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舉功名,村中都會在家廟的半月池周圍豎立石質的旗桿以示慶祝。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qū)別,旗桿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桿身的雕刻都有區(qū)分。如果一座家廟面前旗桿林立,就說明這一族的子弟才俊輩出,家族也彰顯榮耀。
塔下村的石旗桿一共有24座,高度均在10米以上,一座座威風的旗桿顯示著張姓子弟的詩書傳家之風。根據《張氏族譜》記載,第一座石旗桿豎立于1772年,到解放前一共豎立了14座。自1978年以來又陸續(xù)豎立了10座。
根據當地人介紹,石旗桿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鐫刻立桿的年代,旗桿主人的身份、輩序、姓名;頂端多有雕飾,若是旗桿主人做了文官,他的旗桿頂端便雕上“毛筆”,若是做了武官,便鐫刻坐獅。旗桿主人的故事也豐富多彩,大部分旗桿是一人一桿,但也有兩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桿的。更傳奇的是,有一家祖孫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桿。
德遠堂的旗桿有團結族人、勉勵后輩的功能。最初的意義是激勵子弟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到了近年,豎立旗桿的資格也開始與時俱進,1978年的第15座旗桿便與功名無關,是一位海外族人為其百歲老母而立,也開了為女性立桿的先河。今年3月剛剛豎立的第24座旗桿則是為本族中一位旅居泰國的慈善家而立。
德遠堂的大殿橫梁上鐫刻著朱熹的警句:“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我想,正是因為塔下村的居民繼承了這種“詩書濟世、忠厚傳家”的精神,塔下村的建筑才有了與眾不同的魅力。這種魅力是堅韌與堅持。擁有源源不斷的溪水、質樸醇厚的土樓、巍然高聳的石旗桿,塔下村因人文精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建筑景觀,又靠著這些堅韌不拔的建筑傳遞著深厚的精神底蘊。
這是建筑與人最好的結晶。
對于后輩,不只是故宮、頤和園等著名古建筑具有價值,更廣泛地挖掘你身邊民居、城樓、宗教建筑、陵墓等古建筑中的千門之美、戶牖之藝、裝飾之道等更有意義。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