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 四條旅游文化廊道
有“世界第三極”之稱的西藏高原因其舉世無雙的高度和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著稱于世。對大多外人來說其地是可望而不可及。但這地理的封閉性并沒有阻擋西藏與內(nèi)地及其他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交流。山高谷深水領(lǐng)路,在藏族同胞的交通開拓下,西藏通往外界的道路四通八達,在這些道路上千百年來上演著文化交融的歷史畫面。至今,這些古道依舊,游人不絕,走進這些文化廊道,在某一處留下屬于自己的人生足跡。
川滇藏:茶馬古道
《漢藏史籍》中言:小鳥銜茶,片葉祛除吐蕃王都松芒布杰重病。自唐之時茶被引入藏區(qū),這散發(fā)清香的小小綠葉便開啟了一個縱貫千年的古道傳奇。茶在馬背上顛簸,于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腹地、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中穿行,人與馬歷經(jīng)歲月滄桑一千余年的往返,踩踏出一條大走廊——茶馬古道。如今,古道上,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身影和清脆悠揚的駝鈴聲遠去,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已消散。如今來到這里,行走在茶馬古道那一刻,心頭也許會掠過遐思:腳印是否在某一刻與古人的腳印重合?唱起心中的歌,在汩汩的流水和聲中,會與大山交流什么?不是商客也不是游僧,作為一個游人我來干什么?
瀾滄江一路奔騰,夏季汪洋恣肆,冬季清碧如玉。浩浩蕩蕩的江水就裹帶著古老的歷史和濃濃的思緒,流向遠方的山巒。如果說山脈架起了西藏的骨骼,江河是西藏的血脈,那山間彎彎曲曲的古道就是西藏的經(jīng)脈,蜿蜒在群山峻嶺的古道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為高原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只要看一眼,只要走一遭,人生便因之而生輝。
在滇藏交界處的深谷里形成了一個近似“S”形的小小拐彎,以產(chǎn)鹽而聞名藏地的鹽井就藏在這道拐彎里。鹽井,一個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一個文化交融的古鎮(zhèn),有著獨一無二的古老制鹽術(shù)和在西藏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這里匯集了古道的滄桑,彰顯著瀾滄江水般的深沉與激情。納西族的東巴教、藏族的藏傳佛教和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zhèn)里,仿佛都在在述說茶馬古道上的傳奇。
青藏線:唐蕃古道
對大多人來說,這是一個人與一條路的故事。公元1300多年前的一場政治婚姻,使一位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公主嫁往千里之外的吐蕃,卻也令中原文化傳入高原。文成公主的故事是一頁唐與吐蕃的文化交流史,文成公主所經(jīng)之地至今仍然矗立著曾經(jīng)修建的驛站、城池、村舍和古寺廟。這條文化走廊沒有茶馬古道的悲歌與艱辛,更多的是沿途百姓一同感受著一個曠世的婚禮和一個開創(chuàng)民族交融的贊歌。
比如縣茶曲鄉(xiāng)望江而坐,與良田美景守望歲月。一條小徑通往達木寺,怒江在腳下奔流。相傳為文成公主入藏經(jīng)過此地時修建的達木寺,早已沒有了最初模樣,但文成公主的足跡和故事依然清晰。
古道也許只是一條路,但它卻在歷史中延展,串起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風云變幻。今人不見古時道,今道曾經(jīng)伴古人,古人、今人如恒河沙數(shù),然而他們走過的古道則亙古如斯。古道無言,古道上的建筑、傳說等卻是凝固的歷史,玉樹文成公主廟,類烏齊查杰瑪大殿懸掛的雍正帝御書匾額“法振西陲”,丁青瓊布接替漢族人稱王的故事,蒙古三十九族等處處承載著古道的記憶,待人傳誦。
新藏線:麝香—玉石之路
60年前,李狄三率領(lǐng)進藏先遣英雄連由新疆開赴阿里,從此建起了現(xiàn)代的新藏路。這條路雖少有人知,新疆與西藏之間的交通卻至少有上千年歷史。這一條路上以麝香和玉石為代表的貿(mào)易最有聲望,因此人們把東至拉薩,中經(jīng)阿里、和田至西域、中亞的這條交通貿(mào)易路線稱為“麝香—玉石之路”。
又是一條古道,高險、荒涼、偏僻往往成了它的代名詞,但進藏英雄的無畏氣概遮住了其高險,明媚而狹長的班公錯鳥島和筆法粗狂的日土巖畫顯示這里一片生機,更有麝香與玉石的流動告訴我們這里曾經(jīng)也人聲鼎沸。古之“麝香—玉石之路”絕非人寰之地!伴|中的佳人,收起你裝滿香料的繡囊,麝從遠方來了,帶來了它那迷人的芬芳!摈晗阃ㄟ^這條路直達古羅馬,不知今天走在古道上是否還能嗅到它彌漫在歷史中的芬芳。
懷著追憶歷史的一分想象,也許無處尋覓。不妨置身于班公湖的藍天綠水和湖光山色中,觀看鳥兒展翅飛翔和低空滯留盤旋身姿的壯觀場景,特別是聆聽鳥兒們美妙的鳴叫聲,問問它們古人是否也如此地驚擾。
中尼(印):蕃尼古道
19世紀末,法國學者烈維·格里遜為了尋找唐使王玄策當年在蕃尼古道上所建碑銘的遺跡,曾經(jīng)親臨實地考察,但最后卻不得不“顧此山草木蔓愆,攀登甚難,失望而返”。上一個時代的人去尋找另一個時代人的足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去尋找誰?
公元7世紀中葉,中西交通上出現(xiàn)了一條新的國際通道吐蕃尼婆羅道。這條道路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尼婆羅而入印度。這條道不缺少名人,尼婆羅赤尊公主、赴印求法的大唐高僧玄奘、入藏弘揚佛法的蓮花生大師,還有就是烈維·格里遜苦尋的大唐使者王玄策。這條道上也不缺少一群人,廓爾喀入侵、英軍入侵都在清以來上演。這條路上更不缺少一幫人,各種膚色的游客、商人來來往往,沿街叫賣、貨物繁多。
這是一條繁榮的文化商貿(mào)走廊,擦肩而過的人們也許沒有注視到來客,來客卻在這里掃視每一個人,搜尋自己的目標。亞東的歷代達賴喇嘛御用溫泉康布溫泉、樟木這異常繁忙的通商口岸、吉隆的貢塘王城遺址、反擊廓爾喀戰(zhàn)場遺址,還有《大唐天竺使出銘》刻文,這些都善于講故事的地方,我們能聽到哪些,聽出什么?
古道是一段路,更像是一個歷史的雜貨鋪,收購著不同時代的物和事,卻被慵懶的主人隨意地擺放,而我們這些客人卻試圖分門別類地整理出個名堂。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