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按照傳統(tǒng)習慣,吃完魚肉后,剩下的魚頭和余汁還能做一碗“砸魚湯”,我們央求菜館的師傅做了一碗,果然有香氣撲鼻,品上一口,酸、甜、香、咸、辣五味俱全,瞬時覺得口清腸潤。
據魯菜大師顏景祥介紹,濟南菜的老傳統(tǒng)是特別注重制湯的。曾經的老字號燕喜堂,就有專門的師傅負責每天吊湯,無論高湯、清湯,還是奶湯,都嚴格根據菜品不同選用制作方法。老師傅們常說“唱戲的腔,做菜的湯”,魯菜之優(yōu)劣,湯是關鍵。
奶湯蒲菜這道菜就深得其髓。據說湯是用干貝、火腿、母雞、香菇、藥材等熬成的。盛一勺濃濃的湯汁入口,朋友的體會是“味蕾一下舒展開來”。原本是一份素菜,湯白菜綠,又綴上少量火腿茸,賣相清新可人。細細品來,我只覺得清口不膩,素淡中有余味無窮的鮮美。
濟南菜品的美味催生了眾多老字號館子。對于當年魯菜名店爭奇斗艷的情景,濟南魯菜泰斗崔義清老爺子記憶猶新:“那時,濟南有三大魯菜名店,分別是聚豐德、匯泉樓和燕喜堂。它們一直是政府官員、工商界名流宴請賓客的主要飯店,其中匯泉樓還是濟南第一家涉外飯店,受到賀龍將軍的贊揚。”
聽著崔老爺子的描述,我的思緒游走到那個泉水清清、魯菜飄香的年代,耳邊傳來茶樓酒社的吆喝聲,市民們三五一桌聚在一起品湯論事。許多的故事就在那樣的悠然生活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當然,濟南菜也受其他地方菜的影響。隨著人們口味的不斷變化,濟南菜的菜品日趨精細,選料更加廣泛,口味日趨多樣,菜肴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新品名品日益涌現。一批濟南菜名店也是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濟南菜的老味道一直都在。
今日的濟南顯然集傳統(tǒng)與時尚于一身,清新而又不乏浪漫。8000 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安置著不足700 萬的人口,恰到好處的方圓,不甚擁擠亦不覺冷清,給心靈以足夠的空間馳騁且不懼荒涼。走過各式的大街小巷,路過無數的水色山青,還不曾有一座城市,讓我留戀到想要定居下來,唯獨濟南。
撰文/程敏、于鵬 攝影/牛國棟、袁寒松 編輯/李偉
相關閱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