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里已經建成一座礦業(yè)博覽園。代表業(yè)時國內最先進的采礦設備,靜靜向我們訴說著那個火紅的年代。機械化露天釆場上,炮聲隆隆,電鏟轟鳴。穿行其間的電氣機車和運礦汽車聲響,混響成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
一代代冶礦人,象愚公移山一樣,創(chuàng)造出一個截面積相當于150個足球場大的礦冶大峽谷奇觀。采用邊坡加固和微差預裂爆破技術,確保了由象鼻山、獅子山、尖山三個礦體組成的垂高444米、斷高12米、最大邊坡角60度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的長期穩(wěn)定。
礦冶大峽谷與美國克羅拉多大峽谷相比,如年輪一般的高陡邊坡采礦遺跡,更多地體現出人文氣息,透射出冶礦人的智慧。
行進在她的身旁,一塊塊巖心讓人想起孫建初、謝家榮等地質專家和院士,先后在此工作的場景。一個個爆破孔劈開的巖層,又向我們揭示出地層深處的奧秘,也見證了千年礦冶歷史,百年工業(yè)文明倉桑巨變。
經過幾代礦工種植草木,現在已綠樹成蔭,是亞洲最大的硬巖復墾生態(tài)林,創(chuàng)造出石頭上能生樹的又一奇觀。這些比恐龍時代還要久遠的石頭,今天被點化為新的生命,根系里流淌著幾代礦工辛勞和汗水。
揚礦冶文化,開風氣之先。占地23.2平方公里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濃縮了礦冶文化的精髓,釋放了礦冶文化的能量。
公園分為大冶鐵礦主園區(qū)和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區(qū)。走入園區(qū),映入眼簾的“日出東方、礦冶峽谷、礦業(yè)博覽、井下探幽、石海綠洲、靈山古剎、雉山煙雨、九龍洞天”八大景觀,融合了人文與自然的和諧。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正以其厚重久遠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呈現于世人面前。
圖文來源:泡魚兒的新浪博客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