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關,古稱偏頭關,是萬里長城外三關之首,五代北漢乾佑四年設寨,明洪武二十三年筑偏關城,宣德年間起山西鎮(zhèn)(亦稱太原鎮(zhèn))在偏關駐防113年,有“宣大以蔽京師,偏頭以蔽全晉也”之記載。偏關縣境內有明代修筑、總長為500公里的六條邊墻——明長城,1000多個烽火臺,30多個古營堡,10多個古寺廟,30公里的黃河大峽谷。
偏頭關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為內長城的“外三關”,其東面是恒山余脈,西面則緊靠黃河,北面與內蒙相望,南面與寧武關相連,此地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它是外三關中最西邊的一座,而原關城兩側城墻東仰西伏,形如人首之偏,故稱為偏頭關,后來人們習慣簡稱其為偏關,現偏關關城為1999年修復。
早期的偏關城,為明朝所修筑。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太原五衛(wèi),偏關屬鎮(zhèn)西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鎮(zhèn)西衛(wèi)指揮使張賢在偏關置偏關所,始筑新城。
宣德四年(1429年),山西鎮(zhèn)總兵由寧武關移駐偏關之時,又展拓了關城的南面。以后經天順、成化、弘治年間的幾次擴建,偏關城才最后成為今天所見的規(guī)模,城周圍約2.5公里,高11.7米,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門。不過當時的關城還僅是座土城,直到明隆慶三年(1569年),兵使范大儒才將新舊兩座關城全部用青磚包砌了一遍。
偏關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靠長城與內蒙清水河縣接壤,西臨黃河與內蒙準格爾旗隔河相望,南與河曲、五寨兩縣相連,東與神池、平魯兩縣毗鄰。
圖文來源:洛桑丹曲 新浪博客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q..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