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大體上可以分為前院、中院、后院三個部分。
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兩旁,對稱地排列著鐘樓、鼓樓、禪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偉;配殿位居兩側(cè),左右對稱。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壯觀恢宏,加之紅柱紅墻,金色琉璃瓦,更顯得金碧輝煌,富貴豪華。其形態(tài),其氣魄,一點也不遜于皇家宮室,真是一派佛國仙境的景象。
菩薩頂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濃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闊七間的大雄寶殿內(nèi),后部供著毗盧佛、阿彌陀怫和藥師佛,前面則供著喇嘛教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內(nèi)的文殊像,與一般佛教寺廟(青廟)內(nèi)的文殊菩薩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經(jīng)典規(guī)定制作的,頭取旁觀勢,腰取扭動勢,發(fā)取散披式,同時身掛瓔珞,顯得特別活潑、生動。
兩側(cè)墻壁上,還掛著唐卡——繪在布上的藏畫。另外,大雄寶殿、文殊殿的柱頭上,還掛著桃形小匾,上寫梵文咒語。這些,都是喇嘛教寺廟建筑裝飾中所獨有的。
菩薩頂后院正房內(nèi)存有四口大銅鍋。這些鍋是過去菩薩頂在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臘月舉辦佛事活動時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鍋,直徑即近二米。據(jù)說,有一個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銅鍋爬不出來,最后還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來的。
>>顯通寺
從菩薩頂一路下山,就來到了顯通寺。
顯通寺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也稱佛教第一禪寺。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顆明珠。據(jù)記載,顯通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略晚于白馬寺數(shù)年,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
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時有所擴(kuò)建,因前院有花園,又稱花園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yán)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家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hù)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cè),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
顯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殿堂、廂房布局嚴(yán)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于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jīng)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