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人漁業(yè)生產的歷史悠久,對各種魚的生活習性很熟悉。據(jù)說,哲羅魚較大,睡在河邊上就像死魚一樣,過去人們就用繩套捕捉它。鰉魚遇上奇形怪狀的東西,總是先用尾巴抽打一下,達斡爾人就利用這個特點,把大釘磨得明亮而銳利,做成鉤子下在江里,鰉魚用尾巴抽打的時候,就被鉤住了。在冰釣期間,還會用“達如勒”(魚罩,一種用雙煙袋桿粗些的柳條和麻繩做成的工具),使用時,雙手把它直上直下地捺下去,捺住魚以后,從它的上口伸進手,將魚取出串在“遜珠爾”(一頭系木質串針的串繩上)。用“達如勒”捕魚很熱鬧,人多時可以排成行,也可以站成圈,反復捕捉。
莫旗的很多朋友,都樂意向我描述他們眼中的莫旗驕傲,“魯日格勒”、曲棍球,還有達斡爾人的搖籃等等。
“魯日格勒”是一種舞蹈,漢語意思為“燃燒”或“興旺”,舞蹈中的動作有采集、提水、捕魚、飛翔、禽類斗鬧,不過在魯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區(qū),這種民間舞蹈現(xiàn)在備受冷落,面臨失傳的危機,搬上舞臺的又過于表演化,看不到了勞動的影子。
曲棍球運動的根在莫旗,這點倒不假。達斡爾族打曲棍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孩子都可以揮起球桿,在街頭隨便有達斡爾孩子們玩耍的地方,就能看地道的“曲棍球”,莫力達瓦也因此有了“曲棍球之鄉(xiāng)”的美譽。多年來,中國曲棍球隊一直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北京奧運會上,就有來自莫力達瓦的7名達斡爾、鄂溫克族運動員?扇〉玫某煽儏s不那么盡如人意,就好比我們總強調中國的蹴鞠是足球的雛形,可中國足球卻總也走不出雛形階段一樣。
2009年,莫旗拍了一部名為《神奇的達斡爾》的歌舞劇,將達斡爾人的民俗悉數(shù)搬上了舞臺,不光在北京演了,還作為海峽兩岸的交流項目去到了臺灣,看著這些被列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民俗登上舞臺,觀眾都感慨“《神奇的達斡爾》很有震撼力,坐在劇院猶如走入了歷史博物館。”歷史兩個字好沉重,能被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恐怕也是些壽終正寢的玩意兒了吧?
“輕輕搖晃你那榆木搖籃,安詳?shù)厮,太陽為你露笑臉,安詳(shù)厮,媽媽守在你身邊……”這是達斡爾人傳唱已久的一首搖籃曲。達斡爾人對搖籃非常愛護,講究世代相傳,一個搖籃可使用六十年!斑_日德”(搖籃)的使用雖然普遍,但在制作上卻很是慎重,要請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手藝精良的木匠制作,達斡爾人認為這樣的木匠制作的搖籃用起來才心里踏實、安然。莫旗的博物館里有一只用料講究的傳統(tǒng)搖籃,可普通人家用的,好多都已是鐵焊的了,真不知道焊工師傅心地如何,為人怎樣,睡進鐵搖籃里的達斡爾孩子還能不能像他們的父輩一樣上得了山林,趟得起江水?
達斡爾人常說:“沒有江河的地方,達斡爾人不安家;沒有流水的地方,不長柳蒿芽!边@柳蒿芽,達斡爾人稱之為昆米樂。據(jù)說,達斡爾人食用這種野菜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那時候,達斡爾在黑龍江以北給清朝當兵,同沙俄侵略軍打仗,很英勇,寧死不回頭,所以人們都稱他們?yōu)椤鞍蛨D如”(英雄)。但是士兵的口糧一時運不上,他們便從草叢中,采來昆米樂,用水燙,熬了吃。這種野菜沒毒,消化力大,而且敗火,能當飯吃。達斡爾把吃昆米樂的食俗從黑龍江帶到嫩江。現(xiàn)如今,昆米樂作為一種民族特色菜肴,無論多么盛大的宴會,都在穩(wěn)坐正席。每年端午節(jié)一過人們便開始采集昆米樂,或冰冷或晾干。昆米樂長在江邊紅柳叢里,有望成為21世紀的保健產品,但進歷史博物館估計是夠嗆了。
滿族旗人:三家子村,惟一的滿語口語村落
鄂倫春人:分不清方向,地圖只裝在肚子里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