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新造潛艇擱置7年
水下千年古城保存完好的消息,讓淳安人興奮了起來。當?shù)卣_始盤算,如何進一步開發(fā)利用,讓千島湖在靈山秀水之外,增加一份厚重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各種方案漸次提出。淳安縣千島湖風景旅游局副局長徐香枝介紹說,各種方案至少有5種,但可行者寥寥。
有人提出潛到水下參觀,但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沒有經過專業(yè)訓練的普通人,潛到水面七八米以下,就會受不了強大的壓力。而要看古城,起碼要下潛數(shù)十米,“而且水底有很多淤泥,潛水下去會攪渾淤泥,能見度降低,幾乎看不到什么!
有人提出“水落城出”,用類似圍墻的建筑將古城整個圍起來,抽取中間的水,讓古城露出來。這個方案也很快被否決:一來造價實在太大,二來一般的圍墻根本無法承受強大的水壓。要知道,千島湖的普遍水深可達百米,水下壓強可想而知。
更多的人參考國內外不少文物的保護措施,建議“異地重建”,將古城整體搬遷到陸地上,恢復其原貌。政府的考慮首先是土地不足——去哪里找一塊龐大而且平整的土地來安置古城?且文保專家指出,長期浸泡在水中的木質建筑體,一旦脫離水體,水分蒸發(fā)后很容易縮水干枯。
這些方案在討論階段就被否決,但另一種嘗試卻切切實實地付諸了實施——建潛水艇下水參觀。這對應了“水下參觀”的古城觀光方案。
3月3日下午,本報記者在淳安天清島度假酒店旁看到,一艘白色的潛艇被擱置在岸邊的空地上,這是杭州綠色世紀旅游開發(fā)公司投資4000萬元建造的國內首艘內湖(河)觀光潛水艇“天清號”。潛艇全長23.6米、寬3.4米、高3.8米,共設48個座位,可潛深50米。
頗為尷尬的是,“天清號”從2004年建造完工至今,一直未能潛入水底一探古城風貌。在建造完工時,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港監(jiān)處處長陳加升就明確表示,國內沒有潛水艇出現(xiàn)在內河的先例,國家對民用潛水艇的管理也沒有相關細則,因此當時未批準其下水。
“直到現(xiàn)在,我國仍然沒有潛艇在內陸水域下水的相關標準,‘天清號’也就一直沒有啟用!毙煜阒φf。
更麻煩的是,即使標準出臺,“天清號”最終獲準下水,仍然不能用于水下古城的觀光。徐香枝介紹說,潛艇在水下掀起的水流大,沖擊力極強,而被水浸泡后的古城墻及民居墻體,根本經不起這樣的沖擊力,“被潛艇一攪,墻體完全有可能倒掉。”
狂想:懸浮的“阿基米德橋”
似乎“無路可通”,此時,一項高難度的嘗試,使古城水下觀光重現(xiàn)曙光:建一座“阿基米德橋”。
阿基米德橋的學名是“水中懸浮隧道”,它一般由浮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管狀結構(該結構的空間很大,足以適應道路和軌道交通的要求)、錨固在水下基礎的錨纜桿裝置(該裝置可防止隧道過大的位移)及與兩岸相連的構筑物組成。
與隧道不同,阿基米德橋借助浮力浮于水中;與一般的橋也不同,對于浮力大于重力的阿基米德橋,它和水底的連接方式與橋相反——用纜索或其他方式固定于水底和兩岸,以防浮出水面;橋頂距水面保持20米以上的距離以便通行大噸位船只。
2002年年底,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千島湖考察時了解到千島湖發(fā)現(xiàn)水下古城。次年7月,淳安縣相關領導赴北京與中科院專家會晤,在路甬祥的牽線下,中科院力學研究所與淳安縣提出了建造阿基米德橋的設想,雙方簽訂了合作意向書。
目前,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意大利那波里大學、米蘭理工大學和阿基米德橋公司合作的“中意阿基米德橋聯(lián)合實驗室”進行技術攻關。2010年10月,首屆國際阿基米德橋學術研討會在千島湖召開,中外科研人員濟濟一堂,對千島湖阿基米德橋原型橋的工程設計和建設方案進行了深入討論。
千島湖風景旅游管理局局長方陽告訴記者:“目前,阿基米德橋在實驗室制造的模擬橋的試驗已經通過,接下來,就是要按照一定比例到與千島湖相同的水環(huán)境里試驗,然后才能到千島湖實踐。”
“(阿基米德橋)如果真能建成,不會破壞水下的古城,游客也可以進入懸浮在水中的隧道參觀古城!毙煜阒Ρ緢笥浾哒f。
然而,阿基米德橋的建設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目前世界上有7個國家(挪威、意大利、日本、中國、瑞士、巴西、美國)在研究。如果千島湖的阿基米德橋建造成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建成的阿基米德橋。
專家:不動是最好的保護
本報記者從浙江省文物局查詢到,今年1月7日,浙江省政府下發(fā)“浙政發(fā)【2011】2號”文件,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獅城水下古城”正式被收入其中,“年代”一欄注明為“明、清”。
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到底有多高?目前技術條件下,該開發(fā)還是該保護?本報記者走訪了淳安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曾任縣文物保護所所長的方明華。
方明華介紹說,文物保護部門對古代建筑價值高低的判斷,一般會看幾個方面標準:古建筑數(shù)量多少,是否能成規(guī)模;古建筑選址布局是否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思想;當?shù)鼐用竦纳嫔罘绞绞欠裱永m(xù)傳統(tǒng)等。
對保護和開發(fā)利用之間的矛盾,方明華認為,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其價值,“不管是教育作用、經濟作用還是歷史文化研究作用,最終都是為了利用。當然,利用的前提是保護。
對于獅城水下古城,方明華稱其個人的態(tài)度是——目前技術條件下,不動就是最好的保護,想要開發(fā)利用為時尚早。
他舉了個例子:當時水下探摸時打撈上來2根木質的“牛腿”(梁架屋檐上的配件),“剛出水的時候都好好的,大家還擺弄過一番,但過了一段時間,水分蒸發(fā)完以后馬上就縮進去干掉了!狈矫魅A認為,目前國內還沒有成熟的技術,把長期浸泡于水中的文物在離水環(huán)境下妥善保存好。
而根據(jù)以往的經驗,木質的建筑浸泡于水中,隔絕了空氣,往往能保存較長時間。
倒是古城內的墻體頗令方明華擔心:“以前的墻體,磚頭和磚頭之間都是用稀泥拌上石灰等材料粘連的,這些材料在水中浸泡久了會化掉,墻體根本就不牢固,如果有大的水流沖擊,很容易垮塌!
方明華稱,在目前的情況下,管理部門應該把水下古城區(qū)域圈起來,標注界限,“區(qū)域內嚴禁行船、捕魚、挖沙,以免對水下的古城造成影響。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