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已帶斑駁的朱漆大門,撫摸著已帶銹跡的門釘鐵環(huán),感到的是一種久未喧囂的安靜和清寧。遍布院落的參天古柏和千年巨松在炎炎夏日帶來了難得的清涼,也許這就是獨屬于涼州的那一份清涼吧。而我則更喜歡松柏們留在古老壁墻上的那一份陰影。
因為這份陰涼,這時代久遠(yuǎn)的壁畫才能躲過烈日的暴曬和風(fēng)雨的侵襲;因為這份陰涼帶來的幽靜,我才能愜意地品茗這古老壁墻上散發(fā)的每一絲滄桑。參天的松柏還讓孔圣人的雕像也布滿了光影的斑點。也許是因為久在西涼的緣故,原本文質(zhì)彬彬的先師文圣此時看來也高大了許多,光影帶來的明暗質(zhì)感讓這恭謙禮讓的作揖形象也有了些許威嚴(yán),讓人恍惚會錯以為這是一位正在抱拳拱手的武林大俠。
千年以前,連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不僅為涼州帶來了物質(zhì)上的繁榮,還有精神文化上的燦爛。西行求法的玄奘曾在此悄然西行。然與他反向而來的是一位在中國佛教史上同樣聲名赫赫的高僧——鳩摩羅什。這位在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用一生的智慧和一顆普度眾生的善心為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的譯經(jīng)經(jīng)典和無窮的思考空間。
不知他“大乘小乘互為師”的思想,是否就是數(shù)百年后促使玄奘西行求取大乘真經(jīng)的原因;也不知這兩位并稱列于“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一位是南朝時期的真諦)之列的高僧,是否曾跨越三百年的時間,在武威——這座他們共同走過的城市的空中談經(jīng)論法。但我知道,來自于龜茲古國的鳩摩羅什并為將自己最后的舌頭舍利留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或是講經(jīng)說法的長安,而是把它留在了武威,留在了這座見證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古城。
公元413年,感知大限即近的鳩摩羅什,對眾人起誓:“假如我所傳的經(jīng)典沒有錯誤,在我焚身之后,就讓這個舌頭不要燒壞,不要爛掉!”不久,鳩摩羅什圓寂,在長安逍遙宮依佛制焚身,火滅身碎后,惟有舌頭完好無損。而這見印證了鳩摩羅什誓言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藏于武威的羅什寺塔之內(nèi)。
因為鳩摩羅什的傳奇,羅什寺塔成為了西北最著名的寺院之一。無數(shù)的帝王曾賜封于它,但這座千年古塔一如那參透佛法、看透人世的鳩摩羅什一樣淡泊而虔誠,除去了烈焰不毀的舌頭舍利,它留下的還是那本厚厚的《大藏經(jīng)》。
如今,歷經(jīng)了千年風(fēng)雨的羅什寺塔已然高高聳立藍(lán)天白云間。這里不收門票,也少人參觀,塔前的香案也不見煙縷,只是偶爾會有寥寥幾名慕名者會到此那些感受那段塵封的歷史和永恒的精神。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