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來說,交通的變革,改變了我們的味蕾。
然而,我們的味蕾,似乎也和我們一樣,在五光十色的選擇,迷茫了。
到雞鳴寺里面,吃上一碗素面,推開木格窗,下面就是玄武湖;在得月樓點上一道松鼠桂魚,耳朵里是珠走玉盤般的蘇州評彈;睡個懶覺,然后在另外一個城市里尋找一下當(dāng)?shù)氐脑绮,王興記的小籠和城隍廟的就是兩個味道;或者買兩塊常州的麻糕,就是上海人說的蟹殼黃,喝上一碗咸粥……
現(xiàn)在上海的食尚大概不是以年為單位的,而是以月為單位的。這個月流行湘菜,下個月流行閩菜,接下來是黔菜……不僅僅是中國的,法國菜、美國菜、德國菜、日本菜、泰國菜……所謂國際都市,大概就是這樣。
時光回溯二三十年,那時候上海的菜館除了本幫,大多還是以蘇幫、淮揚為主,就是杭幫也是比較后來的事,也有幾家粵菜、川菜館子,卻不是主流。
在上世紀(jì)的八十年代,那時候和諧號、城際快車等等還沒出現(xiàn),去杭州蘇州也要上幾個小時的功夫。大概也是因為這樣,上海城市的主人依然還是上海本土人居多。當(dāng)然,說是上海人,其實祖籍也大多是浙江江蘇,也難怪上海的菜色主流還是江南風(fēng)味了。
然后,似乎只是在一個瞬間,飛機變得比火車還便宜了,到蘇杭比上班還要快了,火車提速高速路四通八達(dá),汽車不再是奢侈品,戶口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整個城市甚至逐漸聽不到上海話了。
這個城市,充斥著各個地方的人,所以,也充斥著各個地方的菜。
從某個角度來說,交通的變革,改變了我們的味蕾。
然而,我們的味蕾,似乎也和我們一樣,在五光十色的選擇,迷茫了。
小龍蝦、香辣蟹、云貴的干鍋、川黔的水煮……似乎就像是逐漸麻木的人,越來越追求那些強烈的刺激。也并不怎么心愛怎么執(zhí)著,這一輪吃厭了,立刻趕著下一輪的風(fēng)潮而去;似乎我們的味蕾在追逐什么東西,卻似乎永遠(yuǎn)都趕不上,于是永遠(yuǎn)也停不住這種反復(fù)的循環(huán)。
似乎我們總是在下館子:下班晚了,累得完全不能動,于是到外面隨便吃點什么;和朋友聚會,找家新鮮的地方吃飯,注意力卻全在聊天和發(fā)泄上;工作上的宴請更不用說了,選擇飯店的檔次點菜的技巧,最重要還是喝酒的方式……
只是回想起來,唯獨缺少的,是認(rèn)認(rèn)真真地,為了吃飯而吃飯。
那不是為了生存的本能,不是為了交際不是為了應(yīng)酬,那是對自己好的一種溫存。
不需要多么火爆多么流行,只要是一家自己喜歡的館子,點上幾樣合口味的菜肴。在等菜上桌的時間里,喝上一杯茶,清淡的綠茶或者菊花最好,清爽一下嘴巴。等菜肴上桌,看看色彩搭配,聞聞香氣的透發(fā),然后才是送到嘴巴里的味道。
單純,卻純粹而舒展。
在晉朝,有這么個很有趣的同志叫張翰,字季鷹,這位同志呢當(dāng)時在京城里當(dāng)官,見秋風(fēng)漸起北雁南歸,突然想起家鄉(xiāng)莼菜羹和鱸魚的美味,于是就說,人生最主要就是適意,干嘛要為了官職而呆在這千里之外?掛了官印,屁顛屁顛跑了家。
辭官也能辭得這么風(fēng)流蘊藉干脆儒雅,確實不愧魏晉風(fēng)度。
當(dāng)然,我們都是俗人,做不到為了口腹之欲把工作丟了的那份“瀟灑”,但是,愛生活,愛自己的心境,還是應(yīng)該保留著的。
何況,我們不是那千年前的古人,就算想吃千里之外的美食,也犯不著辭官,反正,有高鐵呢!
找出那么兩三天的休假,坐上高鐵,到蘇州,24分鐘;到無錫,48分鐘;到常州,56分鐘;到南京,73分鐘;蛟S,上班都沒那么快。
到雞鳴寺里面,吃上一碗素面,推開木格窗,下面就是玄武湖;在得月樓點上一道松鼠桂魚,耳朵里是珠走玉盤般的蘇州評彈;睡個懶覺,然后在另外一個城市里尋找一下當(dāng)?shù)氐脑绮,王興記的小籠和城隍廟的就是兩個味道;或者買兩塊常州的麻糕,就是上海人說的蟹殼黃,喝上一碗咸粥……
當(dāng)我們偶爾離開那個每天匆忙奔波的城市,或許我們能夠拉近和自己生活的距離。
在別處。
蘇州
得月樓
得月樓在觀前街步行街,地方叫做太監(jiān)弄,倒是讓人一聽就忘不了。
最早的“得月樓”創(chuàng)建于明代嘉靖年間,那時候在蘇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明代有個戲曲作家張鳳翼贈詩“得月樓”云:“七里長堤列畫屏,樓臺隱約柳條青,山公入座參差見,水調(diào)行歌斷續(xù)聽,隔岸飛花游騎擁,到門沽酒客船停,我來常作山公醉,一臥壚頭未肯醒”。
現(xiàn)在的得月樓是1982年蓋的仿古建筑,仿得效果不錯。得月樓做的是傳統(tǒng)蘇幫菜,油爆蝦非常入味,松鼠鱖魚是招牌菜。
松鶴樓
松鶴樓也在觀前街,玄妙觀的邊上,從乾隆二年創(chuàng)辦起就沒搬過家。
關(guān)于松鶴樓的故事,有關(guān)乾隆的最多,蘇州評彈里面也有一段乾隆大鬧松鶴樓的書。
松鶴樓也是傳統(tǒng)蘇幫菜的做法,除了清炒蝦仁、松鼠鱖魚等名菜以外,銀魚莼菜湯很可以一吃,以銀魚鮮味配上莼菜的口感,和西湖莼菜羹相比,清爽不及鮮美過之。
黃天源
黃天源糕團(tuán)店占了觀前街這樣的市口,總是生意很好。
據(jù)說黃天源創(chuàng)辦在道光元年,最早是個粽子攤,后來才逐漸加上了黃松糕、糖年糕之類的點心,變成了糕點鋪子,豬油年糕是最有名的。
現(xiàn)在黃天源里面還開著面館,價錢比一般面館貴一點,但在觀前街算得上價廉物美。香菇素面味道不錯。
吳門人家
吳門人家倒不是老字號,但是做的確實是滴滴呱呱的蘇州菜。
吳門人家的位置很好,就在獅子林后面,離拙政園也很近,一條小小的巷子,里面一座老宅子做了飯店。
這家店的八寶鴨子櫻桃肉都做得不錯,但是最值得推薦的,是早晨20塊錢的自助蘇式早點。這家店本來就是做糖粥出身,早飯的糖粥沙細(xì)粥滑,放在一個老式的糖粥挑子里,很有意思。其他吃食都做得很小巧,糕團(tuán)的味道很好。
石家飯店
石家飯店在木瀆,景區(qū)外面一點路,只要問人都知道。
石家飯店創(chuàng)業(yè)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初名敘順樓菜館,又名石敘順。創(chuàng)始人石漢,原來是家夫妻老婆店,主要是就是做河鮮。
石家飯店最有名的就是 肺湯,湯色乳白,肥郁濃厚。另外石家方肉入口即化,也是一道名菜。
常州
福記
福記在人民公園的邊上,市口還是蠻好的。
這家店做的是江浙風(fēng)味,沒什么特定的菜系,而且是明檔點菜,應(yīng)該說不算是非常有自己特點的飯店。
但是,這家店的每一道菜都做得不錯,極少失敗的,這就不容易了。
比如一道小點心擂沙圓子,外面裹著黃色的松花粉,口感綿軟香滑,很讓人驚艷。而且這里的服務(wù)相當(dāng)好,上菜倒水都很規(guī)范。
新福記
新福記靠近紅梅公園文筆塔,交通很方便。
裝修得很豪華,據(jù)說和福記是一個老板,但是菜單之類的卻完全不一樣。
基本特色倒是差不多,就是口味很好,卻想不出什么特色的那種。
比較有趣的是他家的上海生煎包,完全和上海的生煎包兩種概念,洋蔥鋪底,里面滿滿都是湯汁,入口非常柔軟。
長興樓
長興樓算得上一家百年老店,福記興起以前,長興樓是常州頭一塊牌子。
不過也奇怪,這家店也是江浙風(fēng)味,間雜著粵川,沒什么自己的獨家招牌,不知道是不是常州餐飲的常情,很有些中庸的意思。
這邊的天目湖魚頭湯是相當(dāng)鮮美,涼拌茼蒿很爽口。
常州糕團(tuán)店
相對來說,倒是這些點心店真是常州的特色。
其中一樣特色就是小麻糕。小麻糕是常州叫法,就是上海人說的蟹殼黃。蟹殼黃這種家常點心居然可以成為別人送禮的首選,也算得上了不起了。
常州糕團(tuán)店最早叫四喜湯圓店,顧名思義,這里的起家生意是它的四喜圓子,后來因為東西的種類越來越多,點名也就改了。
這家店的小籠包、麻糕、糕團(tuán)、湯面都算是特色,只不過需要早飯時候去吃,因為老師傅都是早上在店里坐鎮(zhèn),下午就下班了。
義隆素菜館
義隆素菜館算是常州最有名的一家素菜館,始創(chuàng)于1905年。
素火腿是義隆素菜館的招牌,另外一樣特色是凈素月餅。典型的蘇式月餅,用紙頭卷一卷,快到中秋的時候是要天天排長隊的。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面積為6340.5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經(jīng)濟(jì)中心城市,也是國際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中國的經(jīng)濟(jì)發(fā)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上海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剩地處南北海岸線中..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