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奧斯伍爾德·喜仁龍在他那本著名的《北京的城墻和城門》中寫到:“縱觀北京城內(nèi)規(guī)模巨大的建筑,無一比得上內(nèi)城城墻那樣雄偉壯觀。初看起來,它們也許不像宮殿、寺廟和店鋪牌樓那樣賞心悅目,當你漸漸熟悉這座大城市以后,就會覺得這些城墻是最動人心魄的古跡———幅員廣闊,沉穩(wěn)雄勁,有一種高屋建瓴、睥睨四鄰的氣派。……這些城墻無論是在建筑用材還是營造工藝方面,都富于變化,具有歷史文獻般的價值。”
經(jīng)歷各個歷史時期,北京的城墻幾乎都已不存,崇文門至東便門之間這段綿延3華里長的明城墻,便顯得彌足珍貴。2002年,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騰退工程被列入北京市政府當年為群眾擬辦的60件實事之一。為保護北京古都風貌,市政府投入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對明城墻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工程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墻的歷史原貌為原則,按照保留現(xiàn)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的做法,使城墻恢復為連續(xù)的整體。墻體外側(cè)修復,全部使用了社會各界捐獻或收集的舊城磚。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
順著草坪中的石板路,沿城墻從崇文門往東一路走去,可以看到當年京奉鐵路(北京———遼寧)上的第一座信號所。一般人知道京奉鐵路,是從張作霖在這條鐵路坐火車回沈陽被日本人炸死的故事中聽說的。京奉鐵路原名叫做關(guān)內(nèi)外鐵路,1907年時改稱京奉鐵路。北京的正陽門車站是起點,終點是奉天城(沈陽)車站。干線全長842公里。19世紀末,英、俄曾為這條鐵路修建的貸款權(quán)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最終,英國在1898年與清政府簽訂了借款合同,進而控制了該路的路權(quán)。1912年,京奉鐵路全線建成通車。2002年9月,在明城墻遺址公園的建設(shè)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一段正陽門至東便門的鐵軌,F(xiàn)在這段鐵軌就安放在當初挖掘的原址上,到遺址來參觀的游人都可以看到。京奉鐵路信號所是1901年與建前門火車站同年,由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設(shè)計建造的,F(xiàn)在,這座已經(jīng)有100多年歷史的兩層小樓還保存的很完好,其中的大部分設(shè)施仍保留著當年的原貌。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