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史稱“黔川咽喉,云貴門戶”。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三峽——洞庭湖、南岳衡山——張家界黃金旅游走廊的紐帶與中樞。 常德是中國重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常德是中國有名的“非金屬礦產(chǎn)之鄉(xiāng)”。
常德市西北部屬武陵山系,中低山區(qū);中部多見紅巖丘陵區(qū);其間也出現(xiàn)斷塊隆起山(如太陽山)和蝕余島狀弧形山(如太浮山);東部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區(qū);西南部為雪峰山余脈,組成中山區(qū)。由此構(gòu)成區(qū)內(nèi)南、北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凹的基本地貌輪廓。
全市地貌的形成,自元古代武陵運動以來,已經(jīng)受多次構(gòu)造運動。元古代末,市境為一廣闊的古海槽,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武陵山區(qū)隨江南古陸上升,海水退出。此時,常德、臨澧、石門等縣成為陸地。印支運動,使全區(qū)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結(jié)束海相沉積的歷史。燕山運動,奠定了區(qū)內(nèi)地貌輪郭的基礎(chǔ)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新構(gòu)造運動對現(xiàn)在地形影響最大,使西部地區(qū)繼續(xù)上升,導致侵蝕作用強烈,形成構(gòu)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穩(wěn)定,引起強烈的堆積和微弱的侵蝕、剝蝕、形成流水地貌;東部地區(qū)間歇沉陷,湖積盛行,加上人為因素的影響形成湖積、人為地貌和生物地貌。全市整個地勢由西向東部傾斜,地貌類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蝕剝蝕丘陵,崗地,流水堆積平原和湖積圍是平原的順序展布。
壺瓶山
壺瓶山屬石門縣境,位于湖南省最北端,地球上神秘的北緯30度線從其腹地穿過,主峰海拔2098.7米,為湖南省最高峰,被稱為“湖南屋脊”,旅游開發(fā)區(qū)域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護區(qū)面積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游圈與大三峽旅游圈的交匯點,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觀之一。壺瓶山是華中地區(qū)“彌足珍貴的生物物種基因庫”,是歐亞大陸同緯度帶中最完整的物種寶庫,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國際組織確定的全球200個(中國僅9個)重點生態(tài)區(qū)之一。區(qū)內(nèi)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266座,山峰與峽谷最大相對高差達 1800余米。峽谷總長度達200多公里,呈“一線天”絕境的峽谷有數(shù)十處,是中國中部與東部地區(qū)峽谷發(fā)育最幽深狹長偉岸的地區(qū)。壺瓶山有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出露最齊全的標準時代地層剖面和世界上最大的寒武紀地層剖面。壺瓶山有7條呈放射狀的深澗從大山深處的溶洞密林中雪涌而出,飛落千米,以千百水疊、激流、清潭、瀑布匯入清澈數(shù)丈的澧水一級支流渫水。壺瓶山未受到第四紀冰川的侵襲,原始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達94%,保存有大量珍稀動植物,現(xiàn)已查明的植物總量達6500余種,其中有珙桐、石門鵝耳櫪、長果安息香等珍稀瀕危植物34種;有陸棲脊椎動物172種,其中有華南虎、蘇門羚、短嘴金絲燕等珍稀瀕危動物53種。有熱帶雨林中才能見到的植物絞殺寄生、氣根、板狀根景觀。壺瓶山盛夏不暑,冬季積雪溫度時間一般年份約60天,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厘米 10萬個。壺瓶山是民俗風情濃郁的土家族聚居地,曾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老區(qū)的一部分,詩仙李白曾在此徜徉,留下了“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太浮山
臨澧太浮山原名彰龍山,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太浮山位于縣城西南12公里。207國道、石長鐵路從山腳而過。貫穿花巖溪、桃花源、夾山寺的旅游線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腳而過。整個太浮山面積4300公頃,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嶺,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聞名。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是佛道兩教興盛和發(fā)展時期。宋元時期形成了湖南省以桃源縣桃花源、臨澧縣太浮山、石門縣觀國山、慈利縣五雷山四大道教圣地。歷代修建寺廟宏觀,至清末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漢王廟、俗圣觀、王通廟、玉皇廟、浮山寺、二水寺、觀音寺、廣樂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歷史上游人如織、香火鼎盛近二千余年。每年有數(shù)萬名海內(nèi)外賓客和臺港澳同胞到此觀光旅游。2001年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
雪峰山
湖南省東西兩部不同自然景觀及沅江和資水之間的分水嶺。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中國第二級地勢階梯的南段轉(zhuǎn)折帶,云貴高原東坡過渡到江南丘陵的東側(cè)邊幅;是較獨特的地理單元。
雪峰山屬“原始江南古陸”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gòu)造。廣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淺變質(zhì)的板巖、變質(zhì)砂巖及千枚巖組成的地層,震旦系變質(zhì)碎屑巖亦發(fā)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巖、灰?guī)r、細砂巖等組成的地層間有出露。因受加里東運動的抬升,形成一系列北北東至北東向的隆起與拗陷;又經(jīng)燕山運動的強烈影響,產(chǎn)生一系列北北東向的斷裂和褶皺,從而進一步奠定了雪峰山構(gòu)造地貌的格局。
雪峰山為正向構(gòu)造的古老隆起山地,南起于湘桂邊境的大南山,尾翼傾伏于洞庭湖區(qū),綿亙300余公里,橫跨80~120公里,具有千米以上的峰巒嶺脊,中段山脊標高1200~1700米,主峰羅翁八面山蘇寶頂海拔1934米。山體受繼承間歇式抬升活動和外力作用的影響,呈現(xiàn)900~1100米、650~800米、450~550米、240~350米等多級剝夷面。溝谷切割深度自150~750米不等,加之斷層發(fā)育,嶺壑交替起伏。整個山體兩側(cè),大致呈現(xiàn)出東坡陡峻、西坡緩傾的地勢。沅江支流巫水、溆水、夷望溪,資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兩側(cè)。兩條干流切過雪峰山體中北段,河道呈“S”狀轉(zhuǎn)折,形成峽谷。
山地冬冷夏涼、潮濕多雨。高居1405米處的雪峰氣象站年均溫10.5℃,1月均溫-0.5℃,7月18.3℃,年降水量1780毫米,相對濕度87%,霧日247天,年日照時數(shù)1144小時,年積雪日數(shù)19天。山地主要土壤為黃壤,分布在海拔200~1000米的地帶;1000~1400米的地帶分布有黃棕壤,頂部為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具有較明顯的垂直帶譜,植被處于華中區(qū)系與華南區(qū)系的交匯地帶,并具有較多的黔桂區(qū)系成分,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森林資源約占全省的50~60%,在那(上艸下那,音nuó)溪(洞口)、八面山(黔陽)、黃桑(綏寧)、竹岔山(城步)、云山(武岡)、界福山(新寧)等原始次生林區(qū)可見三尖杉、泡花楠、 香果樹、銀木荷、紅豆杉、金葉白蘭、鵝掌楸、亮葉水青岡、 五針松、長苞鐵杉、銀杏、云山鐘萼木、云山椴、云山白蘭、銀杉等若干特有種和古稀珍貴樹種。林麝、毛冠鹿、水鹿、華南虎、金錢豹及紅腹錦雞、黃腹角雉、 金雞、白鷴、相思鳥等珍禽異獸常棲息其間。礦產(chǎn)有鐵、錳、銻、鎢、鉛、鋅、銅、金等。發(fā)源和流經(jīng)山區(qū)的河道,水能資源豐富,建有柘溪水電站和大圳水庫等水利水電工程多處。陸上交通有東起邵陽、常德兩市的公路干線翻過山地埡口進入湘西地區(qū);湘黔鐵路沿資水和沅江之間的山地埡口溝通東西兩側(cè)!
河洑山
河洑山位于沅江北岸,緊靠常德城區(qū),在郁郁蔥蔥的河洑山腳下。有座古樸風情的小鎮(zhèn)。相傳這里兩千多年前便已為市,以前叫平山后叫河洑山。解放初期正式建成河洑鎮(zhèn),如今只要你來到河洑鎮(zhèn)便可看到,在的腳下高樓廠房掩映在綠蔭之中,集市車水馬龍,到處呈現(xiàn)著一副繁榮興旺的景象。
河洑山武陵山之余脈,為自桃源高吾山延伸而來,有十里之長。古木參天,山勢回還,乃是歷朝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常德抗日會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山最高處名為美女峰,山峰奇秀,瑰麗多姿。民國年間,在山上太和觀居住的楊道人,曾書寫一聯(lián),將河洑山八景嵌入聯(lián)中:“鑿看卓刀泉,遙望五溪,戲出野鹿含明月;解渴崔婆井,高歌土凸,聞放犀牛逐白云!甭(lián)中八景,尤以卓刀泉、崔婆井、犀?凇自贫吹染坝^流傳甚廣,人人皆知。
沅水
沅江又稱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的云霧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匯合后稱清水江,至鑾山入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潕水匯合處稱沅江,流經(jīng)會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瀘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積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 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393.3億立方米。
澧水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于桑植縣南岔匯合后東流。沿途接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 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常德歷史文化悠久。文明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常德城始建于戰(zhàn)國時代,距今已有2300多年。常德在古代中國稱為武州、朗州、鼎州,歷來人文鼎盛,是湘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