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亳州二夾弦
因主要伴奏樂器四胡用兩根老弦、兩根子弦夾著兩縷馬尾演奏而得名。其唱腔婉柔,拖音清淳,行板多變,有板腔、曲牌30多種,是當(dāng)?shù)厝嗣裣猜剺芬姷膭》N之一。傳統(tǒng)劇目有《太平車》、《三拉房》、《孟姜女》等。
2、亳州清音
亳州一帶演唱的一種曲藝形式。清音唱腔優(yōu)美、婉轉(zhuǎn)悅耳。曲牌除正牌《滿江紅》等外,還有雜曲10多個。曲目有《西廂記》、《白蛇傳》、《紅樓夢》、《西游記》等。清音在清末傳入亳縣,現(xiàn)在已成為當(dāng)?shù)赜刑厣乃嚪N。
3、肘擱
在亳州一帶有數(shù)百年歷史,與廣東的抬擱異曲同工。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部分!白印庇审w格強壯者擔(dān)任,“架子”多由小孩子擔(dān)任,身著戲衣,立于細(xì)鐵架上,被“座子”托著,表演戲劇片斷。邊走邊舞,有凌空之感。亳州的肘擱共有13 架,為:鰲魚、青蛇白蛇、三娘教子、孫悟空、唐僧、沙僧、白骨精、單挑花籃、藍(lán)橋會、劉海戲金蟾、仙鶴、仙女、瞎子賣牌等。表演時走“鐵索扣”步。
4、大班會
大班會在當(dāng)?shù)匾延?00多年歷史,原名“鬼會”,又稱“拉秦檜”。后為諱鬼,加之演員多,易名“大班會”。演出分五場,第一場院為大登殿,即判官升堂,將捉拿秦檜的傳票交給陰差“二百錢”;第二場為陰差搬兵,即“二百錢”帶“琉璃鬼”(游蕩鬼)分別邀請“白無!薄ⅰ盎ü怼(風(fēng)流鬼)、土地神、陰差、“大媽媽”等,一齊奔秦相府;第三場為拿秦檜,即眾鬼闖入秦相府,將秦檜的魂靈捉拿歸案;第四場為二登殿,即眾鬼將秦檜拉至公堂,判官命其披枷戴索,押往地府;第五場為過奈何橋。演出時,大班會分兩種形式:一是演出全劇,一是只演片斷。從內(nèi)容看,有較為濃重的因果報應(yīng),封建迷信色彩。大班會化戲劇妝,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大鑼、戰(zhàn)鼓、大堂鑼、脆鑼等,曲牌有《快慢八板》、《小花園》,《五子開門》、《下盤棋》、《小游場》等,鑼鼓經(jīng)有《一窩蜂》、《撞八》、《緊三閃》、《陰鑼》等;還吸收了戲劇鑼鼓的《四末頭》、《急急風(fēng)》等。1957年,顏語創(chuàng)作的《迎親》進(jìn)京參加了群英會演出,受到好評。1982年與1984年春節(jié),安徽電視臺將亳州大班會、肘擱搬上了電視屏幕。
5、利辛展溝九曲黃河燈陣
又稱“花燈迷魂陣”。此陣內(nèi)按三才,包藏天地之妙,生死機關(guān),外按九宮八卦出入門戶,連環(huán)進(jìn)退,井井有條。九九曲中無直,曲盡造化之奇,陳內(nèi)花燈形形色色,制藝精美,百看不厭,燈陣占地一般在十畝左右,是利辛縣展溝集這一平原古鎮(zhèn)農(nóng)歷2月15泰山宮廟會期間的傳統(tǒng)民俗景觀,由鄉(xiāng)民參與,以一定圖式插燈布陣游樂。建國后的1953年、1981年、1983年的展溝2月15廟會上都有燈陣展出,并到各地展出。
6、利辛胡集猴戲
利辛縣胡集以雜技、猴戲聞名海內(nèi)外。七十年代極盛。藝人數(shù)以千計,藝猴數(shù)千只。傳統(tǒng)節(jié)目有猴子穿衣戴帽、掛鬼臉、推小車、坐旱船、挑花燈、大小空翻、蝎子爬、上刀山、空中倒掛金鉤、“張飛賣肉”、“陳摶老祖臥天橋”、走鋼絲、打籃球、騎童車等,藝人也常常表演一些小型雜技、魔術(shù)節(jié)目。所到之處,鳴鑼開場,吸引觀眾,曾風(fēng)迷大江南北。胡集的猴市也吸引了八方顧客,至今猶有生意。國內(nèi)(包括臺灣)有多個電影、電視廠家到胡集拍攝和錄制猴戲節(jié)目。
亳州市是安徽省省轄市,位于皖西北邊陲,黃淮平原南端,西北與河南省接壤,西南與阜陽市毗連,東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與淮南市為鄰。從商城王建都開始,亳州市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1986年撤縣建..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