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后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后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qū)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御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墻高達10米,城內(nèi)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并在城門外加筑了甕城。在四面城墻的外側還修筑了馬面、角臺等御敵建筑。
在當時的城區(qū)內(nèi),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qū)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qū);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莊、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并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nóng)牧產(chǎn)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nèi)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qū)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筑中,宗教建筑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筑。其中以佛教建筑最多,而且占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墻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云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志。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沖和元朝西部地區(qū)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里的情況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現(xiàn)在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筑。
城內(nèi),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wèi)士肅然而立。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志性建筑。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shù)貐s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里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并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于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后,老人出城而去。
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后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后一夕被沙掩埋”。
被沙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城池,連同黑水國一同沉睡在沙海之中的還有無數(shù)珍貴的文物。相信有一天對黑水國遺跡的勘察,總會揭開這個古城神秘消失的原因……
來源:新華網(wǎng)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