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最大的魅力就是尋找差異,差異越大,收獲也就越令人興奮。
比如位于石家莊西部井徑縣內(nèi)的于家村,雖同樣是在《中國古鎮(zhèn)游》上占據(jù)一席之地的北方古村,卻因為獨具一格的石頭建筑,比北京的川底下多了幾分厚重和險峻,比河北的雞鳴驛多了幾分繁榮和喧鬧,比陜西的榆林多了幾分柔媚和嫻靜,這,就足夠了。
古街:傾聽石路的低吟淺唱
從距石家莊40分鐘車程的井徑縣城內(nèi)坐上長途車,行15公里的山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頭古村落便呈現(xiàn)在我和母親的眼前:石窯石屋比鄰而居,石墻石院隨形而就,石碾石磨隨處可見。聽導游介紹,全村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頭街道3700米、石頭井窖池1000多眼,石頭梯田2000多畝、石頭用具2000多件。說這里就象一座色彩斑斕的石頭博物館,自然毫不夸張。
村民很自豪地說,他們都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后裔。明咸化年間(公元1468年),于謙的孫子于有道遷居于此時,這里還是一片深山曠野“與木石居、與鹿豚游”。他們生有五子,繁衍至今已24代,500多年的歷史。
艱苦的自然環(huán)境練就了村里男人高超的石匠手藝,他們祖祖輩輩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將伸手可及的石頭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房屋,直至建成這個龐大的石頭村落。這里一直叫于家村,后來游客多了,也會取意稱其為石頭村。村民們也不以為意,甚至索性把它標在路牌上,絲毫沒有以求光宗耀祖的傲慢和做作。
從橫貫村南的水泥路上仰望全村,只見村莊依山而建,層層升高,一道為游客新修的水泥路蜿蜒而上,但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寬2-4米的道路仍然是原有的亂石塊砌筑,沿山形自然彎曲起伏,若追溯它的歷史,少說也有300余年。
我們踩著石頭小路,向著巷子的幽深處尋去,伸手即可觸及兩邊青白色的石墻。路面相當舒適,晴天無塵、雨天無泥。巷道兩邊是高大氣派的石頭屋墻,因為很高,使原本就不寬闊的巷道顯得更加幽長。
走得累了,我和母親就尋一處墻邊的石凳坐下,摘一束在石縫墻邊隨風搖弋的野花,看著公雞昂首闊步踱過石頭的街道。雨后方晴,身邊和腳下的石塊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如靜。石頭上深深淺淺的印記,寫滿了明明暗暗的滄桑往事。也許是流金歲月的輝煌,也許是風流逝去的平淡。
一雙眼睛,就是一個鏡頭,濃濃淡淡、高高低低,何須相機,我們已將石頭的低吟淺唱一一攝入心靈深處。
石家莊是河北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近代城市化的起點——偶然的機遇歷史的選擇。據(jù)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chuàng)于明朝初年,原是正定衛(wèi)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wèi)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正定..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