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東通州區(qū)北城。遼代創(chuàng)建,明、清多次重修。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高約45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均有精美的磚雕。塔身正南券洞內(nèi)供燃燈佛,故名燃燈塔。其余三正面設假門,四斜面雕假窗。塔身以上為十三層密檐,第十三層正南面有磚刻碑記"萬古流芳"。整座塔上共懸風鈴2224枚,雕鑿佛像415尊。塔剎為八角形須彌座,上承仰蓮,再上為相輪、仰月、寶珠。塔頂部原生長有榆樹一株,高數(shù)米,濃蔭華蓋,蓊蓊郁郁,堪稱奇景,為保護古塔,今已移植塔下。北京大學的著名校園建筑博雅塔便是以其為原型修建。
燃燈塔位于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據(jù)縣志載,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
燃燈塔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nèi)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shù)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
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其身傾圮,發(fā)現(xiàn)一顆佛牙與數(shù)百粒舍利;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占據(jù)通州,對塔進行破壞;1976年唐山地震受損。1985年9月重修,塔剎增高5米,添相輪二、圓光一、仰月一、寶珠四,添設避雷針,重修塔頂蓮花座及各層塔檐,補鑄銅鈴,按原色油飾。
燃燈舍利塔俗稱“通州塔”,位于北京市通縣西北白河岸邊。塔的建造年代,國內(nèi)學術界尚有爭議;一說建開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一說建于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兩說相差76年。但不管何種說法成立,均意味著該塔建造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該塔因大地霞損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修。該塔系磚結構,平面八角形,高53米,十三層密檐式寶心塔。塔下部為高大的須彌座式基座,束腰部分雕刻精細。第一層塔身很高,正四面辟門,其馀則辟直欞假窗。每層每檐每角都懸有銅制風玲,共計2224個,成為國內(nèi)古塔中懸掛風鈐最多的一座,而且每個外表都鐫刻“信男信女”的姓名,真、行、隸等書體兼有,與眾不同。塔頂還有銅鏡,也是至今古塔中發(fā)現(xiàn)最大者!肮潘柙啤痹鵀橥ㄖ莅司爸。
燃燈舍利塔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該塔與佑勝教寺相鄰,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之勝景,亦是通州古城之象徵。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