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駐北京通州的人都知道八通線有一站叫“八里橋”站,但卻少有人關注輕軌站北邊的這座不起眼的橋。查了一下資料,八里橋竟然是北京有名的四大名橋之一。八里橋原名永通橋,修建于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正統(tǒng)皇帝賜名“永通”。它與京西宛平盧溝橋、京北沙河朝宗橋、京東南涼水河的馬駒橋合稱拱衛(wèi)京師四大橋。由于其距離通縣城西八里,所以又俗稱“八里橋”。
永通橋是坐落在通惠河上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橋。通惠河是元至元二十七(1290)春由都水監(jiān)郭守敬主持開鑿的一條重要人工河道。此河“上自昌平白浮村引神山泉,西折南轉,過雙塔榆河、一畝、玉泉清水,至西水門入都城,南匯為積水潭,東南出文明門,東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傞L一百六十四里一百四步”。北京地處北方,物資較為貧乏,眾多物資多從南方運來,特別是元定都北京后,這種情況更為突出。雖開辟了海運、但損耗過大,如至元二十年(1283)歲運四萬六千多石糧,漂溺損耗者至四萬二千多石,而且糧食運到通州后,再通過陸路運送到北京城,糧多路遠,運糧兵民苦不堪言,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工竣,“自是免都民陸挽之勞,公私便之,帝自上都還,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賜名通惠。”及至明朝,通惠漕運干道,東南之粟,年漕已到數百萬石。東南貢賦,歲億萬計,市民所需,則不可悉數,概由此河運京。
永通橋正是在這樣一條十分重要和著名的漕河上建造的唯一的一座大型石拱橋。史稱它是“陸運京儲之通道”。石橋的前身是座木橋,因通惠河坡度較大、河水湍急。常將這里原建的木橋沖毀,影響交通,因此有內宮太監(jiān)李德奏于明英宗,建議于此地建石橋,英宗準奏,正統(tǒng)十一年十二月石橋竣工,英宗賜名“永通橋”。石橋的建成,不僅解決了交通,控制了洪水,還為古老的通惠河增加了一個美麗壯觀的景點。所謂“長橋映月”正是通州八景之一。
八里橋的造型極為特殊。中孔特高,高達八點五米,寬六點七米,兩次孔僅高三點五米,相差懸殊。這種構造是專為漕運的需要設計的。通惠河運糧船多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橋,勢必阻礙漕船的航行,為此古代工匠將橋的中孔建造得相當高聳,漕船可直出直入,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所謂“八里橋不落桅”正是指此。
八里橋地處交通要沖,戰(zhàn)略上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曾進行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中外戰(zhàn)爭。第一次為咸豐十年(1860),中國官軍與英法侵略軍交戰(zhàn)。第二次為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與八國聯(lián)軍在此展開了激烈戰(zhàn)斗。永通橋不僅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而且還是近代史上的重要紀念建筑。
然而,現在的八里橋已遠非往日的壯觀景象。橋身上的三十三對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子在前幾年遭到了人為的破壞,有20多只獅子已經面目全非。唯一保存完整的是橋南端的一塊石碑,那是1984年北京市文物事業(yè)管理局立下的“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從橋的側面看去,破損殘缺的橋洞,遠沒有“八里橋不落桅”的風范。不過,現在的八里橋依然是通州的重要交通要道,每天在橋上來來往往的行人車輛不計其數。此外,它還多了一個特別讓人喜愛之處:拍照的好去處。站在橋頭,走在橋下,獨有一番風景。相信在八里橋上拍婚紗照的效果也會不錯!
來源:樂樂@生活.COM的博客,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