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
巍山是文獻名邦,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薈萃。目前已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6處, 各級各類館藏文物共2100多件,省、州、縣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0多處,明代以來人文蔚起,出過 進士20多人,舉人200多人,留下許多珍貴墨跡,清乾隆年間,被御封為"文獻名邦"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 23年,城內(nèi)古建筑星羅棋布,主要標志拱辰樓建筑雄偉壯觀。全國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的巍寶山,風 景優(yōu)美,古建筑建造精美,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點多面廣,景觀別致。
巍山是云南省設(shè)置郡縣最早的地區(qū)之一。是紅河的發(fā)源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南詔國的發(fā)祥地、清代御封的“文獻名邦”、彝族祭祖圣地、茶馬古道重鎮(zhèn)、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扎染藝術(shù)之鄉(xiāng)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彝族打歌之鄉(xiāng)。巍寶山上有中國第四名觀;鳥道雄關(guān)--古絲綢路上;民族自治縣(彝,回族):彝族的“打歌”是聚會時的集體舞蹈,非常優(yōu)美,所配的樂器“俗稱九點六”, 一種笙,每一個人吹出的都是和聲,悠揚動聽;鸢压(jié)更是豐收后的歡樂節(jié)日。本地的“洞徑古樂”是古老的音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錄制并播放過;回族的“清真寺”富麗堂皇。漢,彝,回和睦相處,共建家園。 要到下關(guān),大理旅游不可不到巍山,因為有著歷史的淵源:歷史上巍山的南詔王“火燒松茗樓”統(tǒng)一了這一帶 的六個詔王,(故有“魁雄六詔之匾),后遷都大理。大理,下關(guān)的善男信女們每年都來巍山朝拜巍寶山。
巍山以精美的小吃而聞名遐邇;鸢 肉餌絲、一根面、青豆米糕、豆?jié){油條、燒餌塊、鍋巴涼粉可讓你一飽口福;卜醬豆、腌鹵腐、豆瓣醬、酸腌菜、皮蘿卜使你胃口大開;扎染工藝品、牛干巴、宮廷蜜餞、青華綠茶則是饋贈親友的上好禮品。
特色古建筑
拱辰樓、星拱樓、玄珠觀、圓覺寺、云隱寺、 是和庵、龍于山、五印山、三鶴洞、圭峰寺、清真寺。
自然風光
紅河九曲十八彎、五印山、紅河源頭、油菜花。
民族風情
彝族松花會、彝族祭祖節(jié)、白族彝族接三公主接、魏寶山朝山會、火把節(jié)、七月半逛橋會、回族開齋節(jié)、回族吉爾邦節(jié)、回族圣紀節(jié)。
祥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
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東與大姚、姚安、南華三縣交界,南和彌渡縣相連,西與大理市接壤,北和賓川縣毗鄰。是云南省四大平壩之一;境內(nèi)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的立體交叉氣候特征。
祥云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豐富,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鄉(xiāng)”的美譽。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生存。1964年在境內(nèi)大波那出土的銅棺,為戰(zhàn)國(公元前400年)遺物,屬國家一級文物,是滇西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開西南夷,設(shè)云南縣。“云南”一詞先為縣名,繼而為州名、郡名、省名延用焉,1918年因省縣同名而改稱“祥云”。祥云設(shè)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祥云地處云南中部偏西,古為西南絲路、靈官古道的交會點,交通發(fā)達,今為滇西東大門,是通往滇西八地州的必經(jīng)之地,是連接南亞、東南亞的交通樞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因抗日戰(zhàn)爭軍用物資的運輸需要,國民政府組織修筑了抗日物資運輸生命線———滇緬公路,經(jīng)祥云縣境72公里;同期,修筑了“云南驛”和“北屯”兩個軍用機場,著名的美國空軍“飛虎隊”就進駐在此
特色建筑
古代驛道及居民傳統(tǒng)社區(qū)。
自然風光
水目山、天華山、天峰山、清華古洞、九鼎山、青海湖、禾甸萬壽寺、洱海衛(wèi)城。
南澗
南澗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東與彌渡縣接壤,南與景東縣毗鄰,西南與云縣以瀾滄江為界,西至黑惠江與風慶縣隔水相望,北與巍山縣相連。南澗北靠東亞大陸、南近熱帶海洋,處于我國西部熱帶海陸季風區(qū)域,氣候隨海陸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從而形成干濕季節(jié)分明,四季氣候不明顯,雨熱同季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在此基礎(chǔ)上,因受地形和高大山脈走向影響,使光、熱、水等氣象要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產(chǎn)生再分配,因而還呈現(xiàn)山“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和區(qū)域氣候。
特色建筑
碌摩山古寺門、永安古橋
自然風光
無量山、靈寶山、“百鳥朝鳳”鳳凰山、瀾滄江、黃草嶺之秋、南澗土林、烏龜山、太極頂,候鳥通道要地
民族風情
南澗少數(shù)民族眾多,其中就有白族、回族、苗族、布朗族、傈僳族。
彌渡
彌渡縣,地處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云、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是紅河發(fā)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jīng)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xiāng)和民歌之鄉(xiāng),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均出自彌渡。
彌渡歷史悠久,是我國人類發(fā)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內(nèi)現(xiàn)存有舊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物,相傳古代一片浩瀚的水鄉(xiāng)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為諱水患,清代改稱彌渡。
僅彌渡縣就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四大教。
彌渡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物產(chǎn)豐富。農(nóng)業(yè)發(fā)展得天獨厚,盛產(chǎn)稻谷、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和烤煙、蔬菜、水果等經(jīng)濟作物。彌渡大蒜以其獨特的色、香、味遠銷東亞、東南亞。
特色建筑
帥府、段龍王廟、永增玉皇閣、五臺大寺、雙樹王母閣、觀音山觀音閣、谷女寺、恩榮坊、文筆山古塔、天馬關(guān)橋、云津橋、龍頭關(guān)石房、南詔鐵柱、白崖城及金殿窩遺址、天生橋。
從屬各宗教的建筑有:
佛教:彌城西王母閣、靜虛寺,寅街鎮(zhèn)大王廟、白云寺、紅巖鎮(zhèn)谷女寺、觀音寺、苴力鎮(zhèn)五臺大寺、德苴青云回龍閣。
道教:彌城東天生橋、密祉太極頂、彌城東岳宮。
伊斯蘭教:彌城清真寺、新街鎮(zhèn)祁家營清真寺、紅巖鎮(zhèn)大東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紅巖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
基督教:彌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壩莊基督教堂、大馬房基督教堂、寅街鎮(zhèn)基督教堂、苴力鎮(zhèn)白邑阿孔核臨時活動點。
自然景觀
天生營
民族風情
彌渡的民族主要分布有,彝族主要分布在牛街彝族鄉(xiāng),德苴黑郎基,苴力五臺,寅街朵祜、瓦哲,太花高坪、石甲,新街金崗、西河,紅巖清水溝、理衛(wèi)、竹園;回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zhèn),新街祁家營,紅巖街班局、赤水、下村、大東村;白族主要分布在彌城鎮(zhèn);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苴邑郎。
大理這個地方真是一言難盡,它無法和麗江比試風情,也不及陽朔風光,在這里你能體會到的只有兩個字——自由。沒有來過大理的人,認識大理大都源于兩個出處,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說,小說中段皇爺?shù)?ldquo;一..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