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弼士故居光祿第,門匾還是李鴻章的手書
雁洋鎮(zhèn)橋溪村
雁洋鎮(zhèn)橋溪村
“客家人”是一個響當當的民系,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民系,從16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不堪戰(zhàn)亂的侵擾,從中原跋山涉水而來,這個民系最懂得和平之可貴,最懂得安居樂業(yè)之可貴,也最懂得尋找適合生存的“險境”,更懂得居住的防御與舒適。
古村落,是至今散落在民間的瑰寶。梅州的古村落保護情況良好,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集大成,也是客家文化千百年來不斷沉積的寶貝。
水車鎮(zhèn)茶山村
一村四書屋,耕讀傳家,人杰地靈
梅縣水車鎮(zhèn)茶山村。從梅州城區(qū)出發(fā),沿著206國道,驅車40多分鐘,就到了茶山村。在茶山村內,完好保留著34幢始建于明朝末年至民國初年的客家古民居,是迄今為止梅州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客家古民居建筑群。這里的先人們,早在明朝時候便從中原遷徙而來,聚合而居;隨著黃氏祖先的辛勤勞作,茶山村逐漸興盛,清末至民國時達到高潮。
走在規(guī)劃完好的村里時,仔細數下來,你便會發(fā)現(xiàn)一座村落里面共有四座書屋,其中還有一所女子學校。可見,當時客家黃氏是如何崇文重教和耕讀傳家的。正是有了如此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茶山村才能培養(yǎng)出如斯之多的人才。聽當地黃氏后人介紹,他們引以為傲的名人出品,如數家珍:如黃錫銓(清朝駐美國紐約領事)、黃云輝(嘉應首富、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黃琪翔(中國農工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國民黨四星上將、抗日名將)、黃康華(旅印尼富商)、黃心維(雕塑家,《朱德總司令騎馬像》作者)、黃甘英(全國婦聯(lián)原副主席)、黃偉文(聯(lián)合國開發(fā)總署顧問)等。
在旅游營銷專家鄭澤國眼中,這座沒有一棵茶樹的茶山村,深究之下,才能發(fā)現(xiàn)其如茶般濃郁芳香,因為“梅州客家地區(qū)有個特點,就是規(guī)模較大的圍龍屋或古村落,往往藏在深山老林,遠離城市的喧囂,安靜得幾乎好像不存在。但你如果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走近它,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這里曾經出過那么多的杰出人物!
茶山村的原村民,對建筑的保護意識很好,現(xiàn)仍有多數人居住其中。據介紹,從現(xiàn)在的民居結構來看,結構形式多樣,主要有鎖頭式方形圍屋、杠式方形圍屋、殿堂式方形圍屋等,每幢古民居占地面積小的有1000多平方米,大的有5000多平方米,多為兩層結構。
我們慕名尋找一座稱為“紹德堂”的宗祠,據說是村內年歲最大的建筑,建于明朝中期,距今約500年。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終于見到“廬山真面目”。進入之前,每個人都必須虔誠地登上那高高在上“步步高升”的臺階,這種寓意很好,當然更是向主人家致意的一種方式。所以,當我“步步高升”到最高臺階時,心里不免要“嘀咕”,有時建筑手段也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的運用。
紹德堂是一座在客家地區(qū)罕見的宮廷式建筑,占地近5000平方米,氣勢雄偉,形似蝙蝠,建筑造型緣于后山為蝙蝠山。紹德堂內的立壁內嵌有實木做支撐,是其經歷500多年風雨仍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據說這個宗祠的主人大有來頭,官位至高,其開基祖是后唐時期的工部侍郎。
在村內轉了一圈,值得一書的建筑很多,總體感覺是,茶山村民居各具特色,且每一幢都大有來頭,與人文結合起來看,更是韻味無窮。“資政第”是村中唯一一座中西合璧式的方形圍屋,呈“回”字形,是原全國政協(xié)常委黃甘英的祖屋:“訪云樓”是被人稱為“鯇精”的黃康華的故居:“大夫第”是第一次北伐梅軍總參謀長黃新華的故居;還有黃琪翔將軍的出生地“培元樓”;原新加坡四大財團之一、嘉應首富黃云輝故居“云漢樓”等。
輾轉之中,不知不覺地被這一幢幢里面的石柱、木雕迷住了,總是在不經意地抬頭之間,發(fā)現(xiàn)美輪美奐的藝術品。而當地的傳奇逸事對我來說,更有吸引力。據當地老人家的口口相傳,極大地激發(fā)了我們獵奇的心情。據說村里面“儒林第”的主人世代多有生雙胞男胎,即使生下女兒,長大出嫁之后依然會繼續(xù)生雙胞男胎。據說,“同德樓”門前的那口古井,仿佛能預知人的壽命,村中每有老人去世,原本清澈的井水就會變渾。
茶山村還有一件更牛的事情,那就是在其約2公里處,有一個水車窯的古窯址。水車窯是唐代的青瓷名窯,在泰國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梅縣水車窯生產的青釉葵口碗;在那曾經出土過一千多年前的青瓷八獸足雍硯,現(xiàn)收藏于梅縣博物館,是國家一級文物。
雁洋鎮(zhèn)橋溪村
從善如流,隔世也仿佛只是昨天
梅州的“橋溪客家村落”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比茶山村的年代靠近了100年左右。橋溪村位于梅縣雁洋鎮(zhèn)長教村以東4公里;距梅城38公里,始稱叩頭溪。
據資料記載,橋溪村在400多年前,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篳路藍縷,終于在某一天尋覓至此,便停留下來。在山清水秀之間,兩姓人互生愛慕之情,而且他們的愛情恒久,為了達到生生世世都在一起的愿望,要求世代聯(lián)姻,互結秦晉之好。于是,這兩戶遠來的人家,在此相依為命,世代繁衍生息,F(xiàn)在看來,整座村落仍是一派和諧,小橋、溪水、古樹、人家,仿佛400年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并沒有流走多少,隔世也仿佛只是昨天。
村內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繼善樓和仿圍攏式的積善堂等;繼善樓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采用中軸對稱的橫向方形布局;面積2680平方米,共70間房,俗稱“七杠樓”;另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居民建筑是善慶樓,已有110年歷史,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共22間,是一座堂前向外周匝式的反圍龍式建筑。這一“反圍龍式”的建筑為客家的建筑書寫了圓滿的一筆,讓圍龍屋的體態(tài)和風貌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更為完整。
從祖先們?yōu)檫@些房屋起的名字即可看出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從善如流,而且從“善”舉之中獲得心靈的安慰。從“積善”到“繼善”,到“善慶”,無不洋溢著祖先對善的尊崇。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
“閑云野鶴”般的詩意橫溢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大埔縣西河鎮(zhèn)車龍村,是以客家圍攏屋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為中心展開,整合周邊村莊、山坡、河流、農田、碼頭等,可略觀當年客家風情。
張弼士,曾任新加坡總領事,官至光祿大夫,因此他的故居稱之為“光祿第”,現(xiàn)在能看到的門匾還是李鴻章的手書。建筑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圍,內有18個廳、13個大井、99個房間。如今還有其后人居住。
參觀張弼士故居,非常有意義,因為故居內還陳列著某位收藏家從民間收集而來的諸多清代用品,既有中西合璧的輝煌,更有平時難得一見的玩意,比如清朝的官服、清朝時專門用來裝官帽的桶子、地契、廣告啟事等,讓人大開眼界。由于張弼士是張裕葡萄酒創(chuàng)始人,這里還另有一個小型的葡萄酒相關的主題展。
張弼士并非一個只講究物質的大亨,他的精神追求更趨于王羲之當年“閑云野鶴”般的詩意橫溢。在“光祿第”右側的花園里,有一座命名為“無逸亭”,把他的心思都寫在上面了。亭內有聯(lián),“無事消閑觀稼圃,逸才修禊會蘭亭”:“無處不栽花記頻年縱覽迨編名園矧當秋水臨門兩三人野航恰受;逸亭常飲酒得意日傾談應多雅韻且待春風滿座六一老鄉(xiāng)杖還來。”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