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和瓦當
大雪覆蓋下的城墻
周邊住戶在惠寧古城遺址拾到的東西。
1761-1780年間,清政府筑伊犁九城,其中惠寧城規(guī)模僅次于惠遠城。據記載,惠寧城初建時城高1丈4尺,周長6里3分,有4座城門。后對該城向西進行了擴建,添建2座城門,共6座城門,城之壯闊,可見一斑。而據史書記載,清政府在伊寧市就曾先后修建過3座城池,它們分別是:寧遠、惠寧、熙春。隨著時間的流逝,寧遠、熙春兩城舊址已不復存在,而惠寧城的舊城墻遺址卻在2008年的伊寧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隊的拉網式調查中浮出了水面。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志》記載,惠寧城南距伊犁河10公里。據記載,當時城內設有軍器彈藥庫和練武場,而且惠寧城是當時伊犁糧食儲藏和集散地之一,城內有磨房11座、義學1所,同治四年(1865年)2月,伊犁農民起義軍攻毀惠寧城,此后再未恢復,F在的惠寧城只留下城墻,最高處有5米,最低處1.5米,頂部最寬處達4米,最窄處有2.5米。當地村民稱這里為“賽普勒”(意為古城)。
歷史與現實
乾隆四十年(1775)著成的《伊江匯覽》記載:惠寧城(故址位于今伊寧市巴彥岱鎮(zhèn))滿洲蒙古官兵是乾隆三十五、三十六(1770-1771年)兩年,由西安移駐,“八旗凡協(xié)領四員,佐領、防御、驍騎校及七品頂翎之委前鋒校各十六名員,前鋒一百四十四名,七品頂戴催總十六名,領催七十八名,馬兵一千四百五十六名,炮手三十六名,匠役四十八名,步甲三百二十名,養(yǎng)育兵五十名。”
1761-1780年間,清政府筑伊犁九城,其中惠寧城規(guī)模僅次于惠遠城。據記載,惠寧城初建時城高1丈4尺,周長6里3分,有4座城門。后對該城向西進行了擴建,添建2座城門,共6座城門,城之壯闊,可見一斑。而據史書記載,清政府僅在伊寧市就曾先后修建過3座城池,它們分別是:寧遠、惠寧、熙春。隨著時間的流逝,寧遠、熙春兩城舊址已不復存在,而惠寧城的舊城墻遺址卻在2008年的伊寧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隊的拉網式調查中浮出了水面。
我們在陽光和寒冷里抵達巴彥岱鎮(zhèn)。這座安靜的鎮(zhèn)子,一如它曾經的緘默,用一陣風迎接了我們的到來。那些從路上跑過的馬車,似乎也無法明辨過去、今天和未來。馬兒們一雙亮麗的眼睛,從遙遠而來然后又向遙遠而去。
冬日的巴彥岱,寒風侵襲,那些賣羊肉和賣馕的商販站在寒風中,凝固成一種等待。多少年來,身邊的東西變了又變,來了又去了,但是沒有變的是什么呢?是這里的人內心對一種樸實歸宿的向往。我們站在路中央,想象百年以前,那一隊隊遠道而來的兵士,在這里思鄉(xiāng)心切,遙望故土,一如我們現在。
我們在巴彥岱鎮(zhèn)找到了一個名叫林建廣的知情人士當向導帶我們去惠寧城舊址。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租了一輛車,走了一段柏油路之后,車拐進了田間小路,地面上的雪還很厚,人跟牲畜走過的腳印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我們在滿是白雪的村路上拐來拐去,最終在一大片光禿禿的白楊樹林前停了下來。下車之后,我們三人步行了大約200米,到達了惠寧城跟前。城原先的模樣早已全無,而唯一的城墻的破壞相當嚴重。
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志》記載,惠寧城在惠遠城東北約35公里,南距伊犁河10公里。其地有阿里瑪圖、磨豁圖、皮里其三股山泉水。清朝乾隆皇帝曾為四座城門命名,即東昌匯、西兆豐、南遵軌、北承樞。據書上記載,當時城內設有軍器彈藥庫和練武場,而且惠寧城是當時伊犁糧食儲藏和集散地之一,城內有磨房11座、義學1所,同治四年(1865年)2月,伊犁農民起義軍攻毀惠寧城,此后再未恢復,F在的惠寧城只留下城墻,最高處有5米,最低處1.5米,頂部最寬處達4米,最窄處有2.5米。當地村民稱這里為“賽普勒”(意為古城)。
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新疆大部自漢朝便屬中國,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于我國史籍。不時被北方游牧民族侵占。最后一次被侵占是在明清換代時期。1757年,清乾隆帝再次收復故土,把..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