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
坐落在山東曲阜城內(nèi)的孔廟,是我國的三大宮殿建筑之一,其規(guī)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是國家級的重要文化藝術(shù)遺產(chǎn)。孔廟南北長1公里多,東西約有200米,占地327畝,周有圍墻,四角之上還建有角樓。廟內(nèi)共有廳堂殿廡400多間,包括三殿、一閣、一壇、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五十四門坊,前后共9進(jìn)庭院,布局嚴(yán)謹(jǐn),氣勢甚為雄偉壯麗,可以說曲阜城完全是為了孔廟而建。
孔廟的主體建筑為大成殿。殿闊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輝煌,是我國現(xiàn)存巨大的古建筑之一,可與故宮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于云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之曰"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殿內(nèi)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鬃酉駜蓚(cè)是顏回、曾參、孔及、孟軻"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大成殿前有一亭子,名為"杏檀",是孔子晚年講學(xué)的地方,杏檀設(shè)教,弟子三千。
孔廟內(nèi)的圣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數(shù)量最多。歷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們視為書法、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最為珍貴的是22塊漢魏六朝石刻。其碑刻之多僅次于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 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敖鹇暋薄ⅰ坝裾瘛北硎咀鄻返娜^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xiàn)。因此,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夾抱,4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dú)角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兩側(cè)坊額淺雕云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 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坊后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只有泮橋獨(dú)存了。橋后東西各有一幢石 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而進(jìn),可見孔廟的尊嚴(yán)。
欞星門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rèn)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shè)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在泮水橋后,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 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云,頂?shù)衽慷俗奶鞂。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絳環(huán)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欞星門里建二坊,南為太和元?dú)夥,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圣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圣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云,額坊上飾火焰寶珠。后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fā)生的深遠(yuǎn)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xiàn)如同一奪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jìn)院 落左右兩側(cè)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zhì)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于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fēng)格。建筑為木構(gòu),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 有8只石雕怪獸。居中的4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圣時門據(jù)《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币馑际钦f,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jù)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圣時門”。圣時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kuò)為5間中設(shè)拱門3 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墻皮,券內(nèi)是杏黃的墻里,前后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nèi)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過圣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huán)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 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xué)問十分高深。此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駔從仰高門進(jìn)廟。
弘道門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jù)《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fā)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過大中門,即進(jìn)入孔廟第四進(jìn)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后經(jīng)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yán)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臺之內(nèi)側(cè)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gòu)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wèi)之用。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