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老北京的小胡同
9:00-10:00 鐘鼓樓:從晨鐘暮鼓走進老北京生活
“晨光微微,鐘聲忽響,整個北京城被喚醒了,四合院里的身影開始忙碌了起來,老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就從這鐘聲開始,而晚上京城又在鼓聲中進入夢鄉(xiāng)!弊溆诒本┲休S線北端的鐘鼓兩樓,是元、明、清三朝的報時中心,昔日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度,正所謂“晨鐘暮鼓”。
來到鼓樓門前,我們立即為這座建筑的古樸雄渾所打動。鼓樓墻體赭紅色,歇山頂上鋪綠琉璃,樓梯口為一個高大券洞,狹長而立陡的青石梯直達頂樓。樓上陳列的定更鼓有25面,其中主鼓較大,群鼓分別以二十四節(jié)氣命名。
鐘樓位于鼓樓北100米處,青灰墻壁,烏瓦,同鼓樓相比,建筑風(fēng)格更加靈秀可愛。二層懸掛一口鑄于明永樂年間的銅鐘。從鐘樓上向下俯視,可見千家萬戶的屋頂,參差錯落。向南眺望,高樓鱗次櫛比,國家大劇院和白塔也盡收眼底。
溫馨提示:
鐘鼓樓樓梯均長而陡,在下樓時要特別小心,如有恐高癥,勿登。門票:鐘樓8元,鼓樓10元。乘坐地鐵2號線,5、60、107路公交車皆可到達。
10:30-12:00 南鑼鼓巷:蜂窩煤、雪里蕻、老門墩兒
有著700年歷史的南鑼鼓巷,比鄰皇城,綠樹成蔭,屋舍儼然。寬闊的主巷道為軸心,東西兩側(cè)各并列八條胡同,為典型的北京民居群落。在這兒,游人只是走馬觀花的“過客”,而一棟老屋、一個門墩兒,甚至瓦楞間的幾蓬衰草才是真正的“主人”。
細節(jié)往往是記者眼中的珍奇:胡同兒里一個個門檻兒兩側(cè)的門墩兒古樸可愛,有的圓形如鼓,有的長方若枕,上面多雕有精致的石獅和花草。每逢夏季傍晚,胡同里的婦女都會帶著孩子坐在門礅兒附近乘涼,讓人們想到那首“小小子兒,坐門墩兒”的童謠。看到一戶古舊的門墩兒磨損嚴重,像是很有年頭了,街門沒關(guān),我們走進去,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成堆的蜂窩煤。聽到動靜,主人走出來,很友善地介紹他的宅院,院中種了石榴、搭了瓜架,還擺著一個放置魚缸的臺子,“現(xiàn)在天冷,魚缸和鳥籠都放在屋里了。”主人說。老北京常說的“天棚、魚缸、石榴樹”四合院三元素這兒算是齊全了。告別了小院兒主人,仍舊朝前直走,很多家在門外晾曬著雪里蕻,那是老北京居民的冬令菜,冬天里青菜少,人們常靠雪里蕻撐場面。比如炒麻豆腐,最常吃的還是雪里蕻熱湯面,鮮美的湯頭加上脆嫩的雪里蕻,熱氣騰騰的一大碗,再來倆火燒,嗬,那叫一美!
溫馨提示:
南鑼鼓巷名人故居眾多,著名的有炒豆胡同77號的僧王府和后圓恩寺13號的茅盾故居。
14:00-20:00 什剎海地區(qū):千竿五號的“六媽”
沿著三輪車胡同游的軌跡,在西城區(qū)旅游局副局長劉軍引領(lǐng)下,我們走到什剎海地區(qū)的千竿五號。千竿,一條胡同。五號,一座古樸的宅院。主人是滿族鑲黃旗人,姓齊,門口的臺階和門簪證明了家族的顯赫。熱情的女主人王玉梅帶著我們穿過庭院,邊看邊講。齊家祖上曾在晚清作過前門的城門領(lǐng)(負責(zé)前門治安的官員)。如今齊家的親屬在世界各地仍有300多人,王女士的丈夫這一輩兒排行第六,所以晚輩兒都稱她為“六媽”(她的名片上也這么印著)。雖然有講解員,但這位熱情好客的“六媽”仍然親自為游客串詞兒,從她那貴為郡主的婆婆到院子里種的黑棗,多少陳年舊事娓娓道來。她的故事隨著我們的眼光在重疊院落、抄手游廊間往來徘徊。正屋的屏風(fēng),檐下的紅燈,泛黃的老相片兒,枝丫間的殘陽,都散發(fā)著百轉(zhuǎn)千回、纏綿悱惻的氣質(zhì)。幾代人,一個家,多少縝密的心事。一段段恩恩怨怨、絲絲縷縷的憂愁,似水流年而不斷不絕,全凝結(jié)在這初冬的黃昏。
溫馨提示:
千竿五號門票:20元;后海附近只有少數(shù)幾個四合院是經(jīng)過旅游局批準(zhǔn)有接待游客資質(zhì)的,游客要提高警惕,參觀四合院都要看清資質(zhì),不要盲目交錢。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