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十號線巴溝站
巴溝站
因臨近巴溝村而得名。歷史上這里是個多泉水的地帶,萬泉莊的泉水由南向北流去,其中溝渠最大的有八條,人們在水邊臺地上聚落成村后稱八溝村!堕L安客話》中云:“北淀之水來自巴溝,或云巴溝即南淀也!贝蠹s在明代萬歷年間“八溝”被諧音為“巴溝”。
后因地下泉水枯竭而使八條水溝里的水流中斷,只留下巴溝村這一地名。
蘇州街站
所在地歷史上曾有一條商業(yè)街,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皇帝以為圣母祝賀七十大壽為由,仿照江南蘇州的街景興建的。該街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往北到海淀鎮(zhèn),長達(dá)數(shù)里,并從姑蘇城里選派商人在此經(jīng)營,喧鬧的街景商鋪、熙熙喃喃的吳儂軟語,漫步于此,使人仿佛置身于繁華的蘇州街頭。咸豐十年(1860年),此街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以后便逐步地只有其名而無其形了。近十幾年來,才重新修建了一些樓堂店鋪,使這條街道逐步繁華起來。
黃莊站
因臨近海淀黃莊而得名。明朝時的土地分為官田和民田,官田最初叫皇莊、宮莊,是皇室成員所經(jīng)營的莊園,遍布京畿,占盡高腴之地。在今天的海淀鎮(zhèn)東南部也有一個皇家的莊園,因臨近土城不遠(yuǎn),故稱“土城皇莊”,也稱“海淀皇莊”。嘉靖初年(1522年)明朝財政出現(xiàn)危機(jī),于是世宗朱厚熜“改皇莊為官田”,從此京畿不復(fù)有皇莊,皇莊雖廢,但作為地名卻流傳下來。辛亥革命以后,取消帝制,于是以“皇”字相稱的許多地名,被改用“黃”字代替,“皇莊”也就改稱了“黃莊”。
健德門站
因地處老北京元大都的西北門健德門舊址附近而得名,該城門曾是元軍出征北上的必經(jīng)之門。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大將徐達(dá)攻占了元大都后,將元大都北面的城墻向南推了五里,在今天的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城墻。元大都舊城墻被廢棄后,健德門也逐漸消失,只留下一個地名。
北土城站
因臨近元大都北城墻遺址(俗稱土城)而得名。
元大都的城墻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寬達(dá)24米,頂寬約8米,高約16米,故稱土城。明初時將京城的北城墻向南推了五里后,元大都的城墻逐漸被廢棄。經(jīng)過幾百年的滄桑,而今只留下土崗子,被稱為北土城。
安貞門站
因位于元大都的東北門安貞門而得名,明初時將元大都北城墻向南推移五里后,安貞門逐漸消失,其地名被人們淡忘。上個世紀(jì)八十年代修建北三環(huán)路時,在安貞門舊址附近興建了一座立交橋,并依老城門之名而得安貞橋,而安貞門站的設(shè)置,更喚起人們對一段歷史的記憶。
芍藥居站
因附近有芍藥居小區(qū)而得名。這里原是一個只有二十幾戶人家的無名小村,地處元大都北土城北面。相傳早年間此地家家戶戶種芍藥,專供宮中使用,并被皇帝賜村名為“芍藥居”,以后“芍藥居”的地名沿用至今,但史料上并沒有關(guān)于當(dāng)?shù)胤N植芍藥的記載。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落,隨著芍藥居小區(qū)的興建,才被人們所知。
太陽宮站
因附近曾有一座太陽宮廟而得名,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巡游路過此地時,正值太陽東升,見陽光下的村落非常好看,興致大發(fā),便賜名此地為“太陽宮”。村里得知后為感謝“皇恩”,便建起了一座廟宇,得名“太陽宮”。二百多年過去,如今,太陽宮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個地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