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 正文
清涼閣上下三層,結(jié)構(gòu)各異,引人入勝,第一層為搭券四門式;第二層是實芯四室式;第三層乃明柱回廊式,該建筑頂層系“木磚補葺”,四面明柱、單門殿堂,白墻壁畫,琉璃瓦頂,清新明快,古樸高雅。下面兩層是全石建筑,錯落有致,欲爭有讓,高低優(yōu)仰,犬牙交錯,跌宕起伏,勾心斗角,頗有力學(xué)價值。
更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chǔ),塊塊巨石就地而起,從下到上完全干打壘而成。石塊巨大驚人,有的長過數(shù)米,有的重達數(shù)噸,有的原封不動,有的鏨跡寥寥寥,構(gòu)造粗擴奔放,設(shè)計獨出心裁。整個建筑充滿古樸粗糙之美,正如當?shù)孛裰{所說的“一塊石頭一匹梁、一塊石頭一堵墻”。清涼閣巍巍然,凜凜然,聳立于山間村首,蔚為壯觀。
清涼閣上面兩層皆為廟宇,最上層是玉皇廟頂,供玉皇大帝,第二層分四室;東室三皇廟,供堯舜禹;南室三義堂,供劉關(guān)張;北室閻王殿,供閻羅王;西室觀音祠,供送子觀音、癍疹娘娘和眼光娘娘。下層是搭券形建筑,朝東向西宛如城門,是于家村的東大門。拱券中央預(yù)部有于喜春侄兒于朝興雕刻的碑文:“萬歷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實難。二十五年完下節(jié),思量何日得周全。闔村都說使木植,憑吾獨力鑿石山。經(jīng)營暫停觀此境,等待功成萬古傳!
縱觀整個清涼閣,累累巨石,鱗次櫛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學(xué)、力學(xué)、建筑學(xué)、數(shù)學(xué)、幾何、物期學(xué)于一體,盤根錯節(jié)、鬼斧神工,可謂建筑史上之奇跡,民間藝術(shù)之珍寶。
于家村的另一個景致便是村中隨處可見的水井,如今全村共有新舊水井700多眼,水窖近300口,水池18個,是總戶數(shù)的兩倍多。
于家村在建村之初,先祖?zhèn)儗π钏、用水就非常重視,于康兩家各有安排、于氏先祖生有五子,共分“五股”,在南山腳下挖了五個水池,取名“大爺池、二爺池、五爺池”;康家在東山腳下也挖了一個水池,取名“康家池”。由于水珍貴,對水管理甚嚴,如清乾隆三十九年所立的“柳池禁約”碑就規(guī)定,對孤、寡老人照顧;對偷水、浪費者處罰。
后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各戶開始自找地方打井、修窖,有的在村邊,有的在路旁,有的在地頭,有的在山上,有的置院內(nèi),有的蓋井房,一年復(fù)一年,越來越多,全村上下,家家有井,戶戶有窖,面面有池。猶如繁星,形成了一個罕見的井窖池網(wǎng)絡(luò)。
位于石頭村正中的真武廟坐北朝南,始建于嘉靖年間,是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廟宇,進入此廟,先要登十五級臺階,拾級而上,原本低矮的廟門在抬頭之間顯得高大威嚴,廟內(nèi)正殿供有金面真武塑像,院內(nèi)有一塊僅存的石碑,記載了于家村的建村方略、建材方位以及于家村原名等內(nèi)容,是一本難得的“村史”。如今真武廟內(nèi)塑有于謙的像,兩邊的墻上是密密麻麻的于家村家案,這是一部記載了已逝的于家祖祖輩輩的家族發(fā)展史。
千姿百態(tài)的石頭文化,淳樸深厚的民俗風(fēng)情,這就是于家石頭村的美妙!皷|閣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點,春游夏游秋覽冬賞季季都是好風(fēng)光”便是對石頭村的最佳描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