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古老而神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許多動人的傳說。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勤勞而勇敢的先民就在這里篳路襤褸,繁衍生息,留下了許多神奇的故事。
長白山的山名稱謂,在她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幾經(jīng)蒼桑,數(shù)易其名。
有歷史記載以來,長白山第一個名稱叫做不咸山。據(jù)東周末期地理史書《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或,有肅慎氏之國”?梢,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了!稌x書.四夷傳》中稱“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通典》中有:“挹婁即古肅慎,其國在不咸山北。”
不咸山是長白山最早的名稱,這是歷史、地理學(xué)家們的一致看法。但“不咸”二字的緣由何在卻至今難解,眾說紛壇。有人認(rèn)為,“不咸”出自蒙古族先世東胡語“不爾干”的轉(zhuǎn)音,“不爾干即為神巫,尊長白山為有神之山;”也有人認(rèn)為,蒙古乃出自東胡系,東胡之稱人為山戎,與長白山中隔東夷的貊,史書記不咸山時往往與東夷的肅慎并提,何得東胡系之族稱今長白山為不咸山?據(jù)此提出,不咸山的名稱應(yīng)與肅慎族的語言或東夷語有關(guān)!安幌獭笨赡苁菨M語叫白羅聶·顯乾”的音譯省賂,意為“長白”。
清朝時期對長白山的考察
漢、魏時期,長白山又有“蓋馬大山”之稱。在《后漢書·東夷傳》東沃沮條下曰:“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薄度龂尽|夷傳》亦云:“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濱海而居:其地形東北狹,西南長,可千里!鄙鲜鍪妨现兴浮皷|沃沮”系今圖們江流域至朝鮮北境,為一東北至西南走向的狹長地帶,其西南部與高句麗接,西部抵今長白山。而“蓋馬大山”則應(yīng)指今長白山。據(jù)《吉林通志》卷十八記載:“長白山為漢西蓋馬縣境之山,則魏志之蓋馬大山為長白山無疑。”當(dāng)時的蓋馬縣境應(yīng)為今渾江市,臨江鎮(zhèn)一帶。
南北朝時,長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稱。據(jù)<<魏書·勿吉傳>>記載“(勿吉)國南有徒太山,魏言太林間宿營皇!<<北史>>卷94,<<勿吉傳>>亦載:“勿吉國南有徒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
<<新唐書·北狄傳>>、<<隋書. 革末 革曷 傳>>均作徒太山,<<北史>>中所說的徒太山的“徒”字,據(jù)考證,系徒太山的“徒”字之誤。
唐朝稱長白山為太白山。據(jù)<<新唐書>>卷219<<黑水革末 革曷 傳>>載:“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與高麗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彼谀┧唇袼苫ń嫌。<<嘉慶一統(tǒng)志>>卷六十七吉林山川混同條云:“今名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北流匯嫩江、黑龍江等入海。即古粟末水也!绷頁(jù)吉林山川長白條云:“古名不咸山,下名太白山,亦名白山!
自遼、金時起,長白山之名開始普遍使用。據(jù)<<契丹國志>>卷二十七記載,“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余里,蓋白衣觀音所居”。<<金史>>卷一百三十五記載:“黑水革末 革曷 居古肅慎地,有山曰白山,蓋長白山......!弊源,長白山名世代相傳,及至今日。
滿語稱長白山為果勒敏(長)珊延(白)阿林(山)。山名源于長白山的獨(dú)特風(fēng)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副委員劉建封在對長白山進(jìn)行了實(shí)地勘查后,著成<<長白山江岡志略>>一書,其中描寫長白山“崔巍磅礴,蜿蜒于亞細(xì)膩亞東北隅,為一絕大名山......山上冬夏積雪,四時望之色白異常,故日長白!痹<<撫松縣志>>中有七言絕句一首,謂之<<白山積雪>>:“惟有白山極壯觀,層巒高聳日光寒。
長白山位于吉林省延邊州安圖縣和白山市撫松縣境內(nèi),是中朝兩國的界山、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5A級風(fēng)景區(qū)、關(guān)東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一峰”的美譽(yù)。..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wǎng)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通行證注冊 | 產(chǎn)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