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的發(fā)源地,以上項目均已申報國家及世界文化遺產!蹲髠鳌分小坝頃T侯于涂山”,涂山即在蚌埠境內,有大禹廟、白乳泉等名勝,楚漢戰(zhàn)爭的垓下古戰(zhàn)場、淮海戰(zhàn)役(徐蚌會戰(zhàn))遺址也都為蚌埠主要的旅游資源。此外,蚌埠閘、龍子湖風景區(qū)是皖北地區(qū)僅有的兩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
花鼓燈,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jié)簡單的小戲。它是中國九億漢族人創(chuàng)造的最完整系統(tǒng)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tǒng)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復雜情節(jié)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自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xiàn),屹立在世界舞蹈文化的森林中。
花鼓燈角色繁多,分工細致,主要演員有“臘花”(亦稱、“蘭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統(tǒng)稱“臘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員;男角色一般統(tǒng)稱“鼓架子”。
花鼓燈班子的藝術人員構成一般有鑼鼓隊、演員、燈頭、燈混子;ü臒舻难莩龇植肌伴_場”、“上盤鼓”、“中盤鼓”、“地盤鼓”、對唱、后場小戲等幾個部分。
舞蹈是花鼓燈的主要構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場”、“小花場”、“盤鼓”!按蠡▓觥钡募w表演的情緒舞;“小花場”是“鼓架子”和“臘花”的雙人或三人即興表演的有人物、情節(jié)的小舞劇,是花鼓燈舞蹈的核心部分;“盤鼓”則是舞蹈、武術、技巧表演相結合又具有造型藝術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統(tǒng)稱燈歌,多在“大花場”、“小花場”中間由“鼓架子”和“臘花”對唱或獨唱,可長可短,即興性強。
花鼓燈鑼鼓是花鼓燈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包括場面鑼鼓和燈場鑼鼓,具有情緒熱烈奔放,節(jié)奏形式多變,明快緊湊,感染力強等特點。場面鑼鼓可獨立存在,單獨演奏;而燈場鑼鼓則與花鼓燈的舞蹈和小戲表演融為一體,起伴奏和渲染情緒的作用。
花鼓燈自明清以后,流行區(qū)域逐步擴展,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陽、亳州為中心,輻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四省二十多個縣、市,出現(xiàn)了《游春》、《搶扇子》、《搶板凳》等節(jié)目,至20世紀30年代后,陸續(xù)出現(xiàn)了像馮國佩(藝名“小金蓮”)、陳敬之(藝名“一條線”)、田振起(藝名“小銀子”)、鄭九如(藝名“小白鞋”)、常春利(藝名“老蛤蟆”)、石金禮(藝名“石猴子”)、楊再先(藝名“小紅鞋”)、詹樂亭(藝名“蓋九江”)、李兆業(yè)(藝名“貓春”)、萬方啟(藝名“萬漏子”)等名家,形成了花鼓燈的興盛。特別是在安徽蚌埠懷遠縣、禹會區(qū),淮南鳳臺縣,阜陽潁上縣,農民祖祖輩輩、男女老少都玩燈,鄉(xiāng)鄉(xiāng)村村都有燈班。當時在淮河中游每個鄉(xiāng)鎮(zhèn)至少都有2個以上的花鼓燈班子,有的達3、4個之多,形成了“千班鑼鼓百班燈”盛況。
但是,由于社會迅速變革,農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來文化移入,花鼓燈生存環(huán)境急劇惡化,播布范圍迅速萎縮,目前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轄的懷遠縣、禹會區(qū),淮南市所轄的鳳臺縣等,真正保持花鼓燈原生形態(tài)的花鼓燈班子僅存4、5個,已臨近消。。
花鼓燈鑼鼓音樂是我國打擊東中的精華之一。它節(jié)奏鮮明,邊打邊舞,極富表現(xiàn)力;ü臒粑璧傅墓(jié)奏、步伐、動律產生于鑼鼓音樂,二者關系極為密切。
花鼓燈舞蹈兼有南北文化之長,既有北方剛勁爽朗的特點,又有南方柔美的風韻,形成了熱烈、奔放、迅捷、靈巧、優(yōu)美、細膩的藝術風格和地方特色,具有特殊的美感力量。
寧靜的林蔭道上,偶遇溫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風采飛揚的青春,恍若與世隔絕... |
酒店是很多電影的重要場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發(fā)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為兇殺懸疑電影的重要證據場所... |
|||
墨爾本,是個奇妙的地方:一邊依偎著蔚藍的大海,一邊枕靠著滄桑的巖石;懸崖峭壁之間可以開辟出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認為是一份即輕松又令人羨慕的職業(yè)。其實空姐的工作卻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時,也必須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