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旅游> 四川旅游災后重建官方網(wǎng)站 > 國內(nèi) > 正文
當天際最后一抹陽光灑落在郎依寺以及山坳和田野上的藏寨民居時,格爾登寺廟那高聳云天的白塔在夕陽下燦若鎦金,耀眼奪目。此時,遠山與寺廟、藏寨民居呼應一體,在夕陽下顯得格外的寧靜、格外的和諧。當大雪封山的冬季,阿壩縣城十字路口卻總是背負著沉重的青藏高原瀟灑跋涉。此時此刻,阿依拉山、河支山、茸安大峽谷,還有蓮寶葉則神山,都在風雪中站立著,并不是等候給它們送傘的人。高天之下,飛來了巴顏喀拉山的一片雪花,蓋住了阿曲河的整個冬天。在我的印象里,這片神奇的土地并不缺少陽光和雨水,播下的小麥全都長成了青稞。從遙遠的青藏高原吹來的風把好多傳說風干成了故事,掛在成阿公路的起點上,讓人們盡情地傳閱。這就是我的阿壩,我夢中的香巴拉!
往事不堪回首。16年彈指一揮間,在那個年代,對于長期生活于涪江之濱,后來又到川南那所師范學院學習的我來說,對于藏區(qū),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向往之情,似乎更總有一種揮灑不去的情結(jié)縈繞在心中,那些仿佛有著生命的無處不在的高原色彩,始終無形地吸引著我。于是,大學畢業(yè)那正子,置父母和好友的好心相勸于不顧,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阿壩這片神奇的土地,誰知這一干就是整整16年。
在高原暴熱的七月下旬,對未來充滿喜悅和激情的我,搭乘了一輛東風牌貨車從成都出發(fā)前往我的向往之地阿壩。汽車駛出霧氣團抱的成都平原,便上了成灌高速。不久,又上了都江堰到漩口的公路,沿險峻的岷江河谷,過漩口、映秀、汶川,又溯湍急的雜谷腦河過理縣、米亞羅,并在米亞羅渡過了第一次感受高原反映的夜晚。次日凌晨,我們又從米亞羅出發(fā),翻過終年積雪的鷓鴣山,再經(jīng)刷經(jīng)寺、查針梁子、龍日壩、阿依拉山、麥爾瑪。傍晚時分,我的阿壩便捧出了潔白的哈達,捧起了飄香的咂酒,歡迎我這位來自它鄉(xiāng)異土的蒞臨者。
在當時的感覺中,我隱隱約約地發(fā)現(xiàn),自己走進阿壩縣,就似乎走進了一個既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高原燦爛的陽光照耀在需要它的地方,巴顏喀拉山的積雪煥發(fā)出了金屬般的呼喚。月光在不該它出現(xiàn)的角落里燦爛著,格爾登寺面帶冰冷的歷史和寒意,始終在向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神奇的傳說與故事。我被安排到位于縣城東南角的阿壩縣中學執(zhí)教高中英語。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學生、陌生的一切,自己心里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每天夜晚,住在那被稱為“馬店”的宿舍里,望著寂靜的夜空,發(fā)現(xiàn)那月亮、那星星總想說話,但實際上它們又一直躺在阿曲河的另一邊昏睡。
有人告訴我說,縣城西北角的格爾登寺廟像出土文物。那些嘲嚷的街道如崇拉街、德吉路......其實就是阿壩高原舊生活的曬臺。只有當每天發(fā)往四面八方的班車鳴著喇叭向縣城外奔去的時候,阿壩縣城那緩慢的腳步才開始移動。從此,我就在這種不緊不慢的調(diào)子中開始了我的阿壩生活。
一頭牦牛在阿曲河畔低頭吃草。它馱著夕陽,馱著那走動的夕陽。牧童的歌謠在遠方此起彼伏,那些牦牛依然在吃草。阿曲河如夢,那夢在水中洗過。當夕陽里鉆出月光的時候,河支大壩的草灘也就安然入睡了。這時的阿曲河從版圖上消失了,但它的濤聲卻依舊。
從讓黃金周的寶島游遭遇意外波折的臺風“薔薇”,到如今華航班機的亂流急墜事件,內(nèi)地游客和臺灣的黃金... |
隨著十一黃金周的來臨,秋色也漸濃了。俗話說“一葉知秋”,又到了賞紅葉的時節(jié),周末不妨駕車出游,看層林浸染,領略秋的韻味... |
|||
在一個國家的文明體系中,博物館文化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緯。一個日益重視公眾文化權(quán)益的社會,其文化設施理應盡可能消除各種門檻... |
第二屆揚州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暨運河名城專家論壇在江蘇揚州舉行,期間將舉辦嘉賓水上入城儀式、專家論壇等多項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