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期的殖民地和城鎮(zhèn)都是由教徒建立的,加拿大的也不例外,很多老城的宗教色彩相當濃厚,比如蒙特利爾。即使尚未踏上該市的土地,僅僅翻閱地圖,那遍布全城的以saint命名的街道,就足以顯示出這座城市與宗教極深的淵源。置身蒙特利爾,不可能忽視的就是教堂的密度,因此蒙特利爾有個別稱叫做“圣人之城”(the city of Saints)和“百塔之城”( La ville aux cent clochers)。曾經(jīng)來過這里的馬克.吐溫曾風趣地說,要想在蒙特利爾扔一塊磚頭而又不砸中教堂的玻璃,是不可能的事。("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was ever in a city where you couldn't throw a brick without breaking a church window.")
市中心的商業(yè)區(qū)也有很多知名的教堂。比如Square Dorchester廣場旁的瑪麗大教堂Cathedrale Marie Reine du Monde(Mary, Queen of the World Cathedral),始建于1875年,是模仿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作品。雖然只有原作的四分之一大小,但體量已經(jīng)很大了,也建了20年,是魁北克地區(qū)最大的教堂,被列為加拿大國家歷史地。很難拍到全貌,因此我用了網(wǎng)上的一張照片來說明它的模樣,這是俯瞰的背面圖。
內(nèi)部是這樣的,氣派吧?
穹頂?shù)难b飾
這個教堂的標志就是正面屋頂立著的圣徒像,不僅僅有12名哦,而是13名。增加的這一位雕像代表著“the patron saints of the parishes which form the diocese of Montréal”。下為網(wǎng)圖。
與它相隔一個街區(qū)的,是一座不知名的小教堂Eglise unie saint-James(St. James United Church),我路過時正好里面有午間音樂會,于是就進去了。蒙特利爾的教堂多是羅馬天主教堂,這間卻是新教徒的教堂(一般是英國或德國移民的教堂),因此經(jīng)營慘淡啊。教堂內(nèi)墻多處地方脫皮、掉漆,現(xiàn)狀與老城的圣母教堂對比鮮明。無論世俗還是宗教界,在貧富分化這點沒有太大區(qū)別。音樂會非常簡單,是免費的,但可以自由捐款。我看著教堂這模樣,還是挺不忍心的,身上正好有10加元,就捐出來了。
我們在逛完意大利集市Jean Talon Market時,順著Henry-Julien路往西走了一二個街區(qū),這里都是住宅區(qū)、很安靜也漂亮?吹搅艘婚g教堂,就進去看了看。這個應該是意大利人的教堂,里面的裝飾又與別處不同。